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处处是不平凡的人性弧光,百年前的建党夫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比较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1_1/

不知道大家察觉没有,今年看剧观影时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人物“活”起来了。

不管是距离遥远的年代戏主角,还是耳熟能详但符号化的角色,那些原本写入课本,仅仅作为考点存在的历史人物,现在都亲切地仿佛是大家相处了多年的“老邻居”。

就拿大家上学时经常要背诵全文的鲁迅来说,原本只知道他在瓜田里大战过猹,听他介绍过绍兴名吃茴香豆,但除此之外的信息点,几乎为零。可在最近,大家在潜移默化中知晓了很多关于他的柴米油盐,生活点滴。

比如鲁迅爱吃甜食,医生这边刚下医嘱让他戒糖,他转头就要去买稻香村;再加上鲁迅的动手能力极强,所以成为了一个“李荣浩式”的创作者,书能自己做,装潢自己搞,印刷也能上手就干,坚决不给别人多挣一分钱的机会;在文学创作这方面还是个小号狂魔,他用过的笔名往少了说也有70个(当代年轻人频繁改网名,可能就是继承了鲁迅先生周树人的优良传统吧……

这样真实纯粹的生活细节,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百味人间。

其实这种生活化直观化的观影体验,不仅仅局限在鲁迅个人身上,电影《》就通过种种生活琐碎,还原了一个个处于烟火气的先辈。

电影中黄轩饰演的李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他在为当时的中国寻找变革突破口时,电影通过镜头语言,纪录下了他在天台与陌生小女孩的数次对望。透过女孩澄澈无邪的双眼,就算革命正处于摸索阶段,他对祖国的“明天”也充满希望。

李达与妻子王会悟结婚后,两个人的小小房间就变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共产党》的编辑部。所以倪妮饰演的王会悟在搬家过程中,会特意回去一趟拿上房间里的花束。这束花,见证了共产党旗帜的诞生,更代表着献身于革命事业的王会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灶台前的忙碌身影、柴火噼里啪啦的声响、夫妻俩靠肩伫立的听雨时刻……这对儿百年前的建党夫妻,因为这些生活细碎,展现出了他们普通但不平凡的人性弧光和精神力量。

在电影《》里,随处可见这些“被重现”了的人物,这些有血有肉的灵魂,在演员贴合且成功的诠释后,也完成了网友们对于历史人物的二次认知。

角色鲜活起来了,烟火便四散升腾,在这一张一弛间观众看到了演员们的诚心,但更为直观的,是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在岁月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是多么的不易。

从课本上,我们了解到李达先生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辈之一,毕生都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他与陈独秀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共发展史上第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还跟李汉俊一起,统筹并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了中央局委员暨宣传主任(即第一任中宣部部长)。

但除了课本上对李达的一些客观描写外,我们好像对他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那些课本中名场面的细节毫无所知。因此,我们需要电影这种形式的表达,来让这些历史人物变得立体化,让那些历史事件变的具体化。

所以我们看到影片中,历史人物们因为一些生活细节以及性情流露而变得更加鲜活。历史事件在还原史实的同时,因为一些合理的情节发展,而让影片变得更加饱满,也更能让观众直观的了解到当时“一大”召开的不易。

片中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上海后,引来了各方势力的注意,李达在这样的重重监视下,涉险与马林进行了会面。会后,根据中国实情,他针对未来局势做出了判断,“中国的路,必须要我们自己来走,若是走错了那将来的人都会错。”

随后,李达统筹了多方意见组建了发起组,致信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的共产小组,邀请他们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边他组建着革命初期的新锐力量,那边也亲身参与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和工人革命,极力促成了年上海英美烟厂的工人罢工运动。

在印刷发往全国的动员书,号召大家参与进革命时,更是极力把“百姓”二字修改成了能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层的“人民”二字。黄轩携风进入印刷厂时那个意气风发、坚定不移的眼神,阿杠仿佛看到了闪耀在百年前的光彩。

那个在一片混沌中,清醒坚定的执灯者。

同样,在寥寥几笔的史料里,我们知道王会悟包揽了党的“一大”会务工作,是“一大”的坚强卫士,但隐藏在这字句背后的艰辛却鲜为人知。因此,影片用自己的理解与创作,对王会悟在“一大”召开过程中的付出加以生动诠释。

在中共“一大”召开期间,王会悟积极协助李达主编了《共产党》月刊和《人民出版社》的编务和印刷工作,承担了平民女校的全部校务工作(“平民女校”为党培训了众多革命干部,特别是妇女干部),在兼顾了这两样任务繁重的工作后,她还完成了给各地代表发会议通知、安排代表住宿以及确定“一大”会址的各种大事小情。

为了躲避搜查,她和李达在新婚后被迫搬家,途中为了保护刊物杂志,机敏的借着讨要祝福的方式,躲开了法国警察的排查。

在考虑各地代表住宿问题时,她细心周全的想到了正处于放暑假阶段的博文女校。为了代表们安全,不会撒谎的王会悟提前对着李达疯狂练习话术和表情,生怕在向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借租学校时露出马脚。

有一说一,在看到倪妮不停的奔跑、不停的调整说话状态时,阿杠先是被少女灵动的表情逗笑,惊讶于刻板印象里的先辈竟然有如此跳脱的一面,然后便在心里默默的赞许起她了。

毕竟从地理位置考虑,博文女校与选定的“一大”会址望志路树德里号(现改为兴业路76号)相距只有一公里。对于各方代表来说,完全能在租界警察上门时,提前规划好脱离路线。

时间地点、撤离条件、交通情况、安全性……这些问题王会悟全都考虑到了。

实不相瞒,在观影过程中,阿杠完完全全被带入到了黄轩与倪妮的视角,在他们面对危险身陷囹圄时就开始紧张,虽然明明知道这些问题他们都能顺利解决,历史上中国“一大”也会顺利召开,但还是不由自主的替他们揪心。黄轩和倪妮对于角色的拿捏,合适的令人无比上头。

这种电影对历史的细腻展现,再加上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地帮助观众跨越了年代感和距离感,让我们置身处地的体验了一次中共“一大”的召开不易。

随着他们一件事一件事的解决,一项提案一项提案的参议,“千疮百孔”的中国终于有了“药方”。而这些,都是发生在课本之外史料之外的故事。

当然,以现在的目光看待过去,李达他们做出的改变和选择虽然面临着崎岖转折,但前路必定是清晰明朗的。可对于正处于其中的“当事人”来说,摸索着前行,走无人可参考的道路,势必会遇到问题。

黄轩饰演的李达在讲述自己带头抵制日货的故事时曾说,他上一秒奋起激昂地带头点火烧日货,下一秒划开火柴时才发现就连火柴都是日本制造的。

这种“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的悲愤,通过黄轩举重若轻的语气吐露出来,瞬间占据了所有观众的思维。都无需更多的阐述,爱国情绪的感染力就包裹了所有人。

在那个战火肆虐的时代,无论男女无论阶层,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寻找出路。就算历经磨难,大家的第一反应也是如何解决而不是逃避。就拿倪妮饰演的王会悟来说吧,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代表,她的角色线丰满,性格特征明显,淳朴真诚,细腻周到。

面对追捕,是她“提出”了嘉兴游船、湖上开会这个方案,并以自己在嘉兴读过书,熟悉地域为基础,极力促成了“一大”的“南湖会议”。

南湖会议在游船上开了约7个小时,王会悟就在船头为大家守护了7个小时。可以说,王会悟的存在,完全不同于以往同类型主旋律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她不是背景板,不是工具人,更不是依附于其他人的存在。她对革命有态度,对中国有责任,对生活有追求,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与成长。

作为那个时代最为普通又最为闪耀的一代人,他们在中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计牺牲的以身涉险,有着最朴实的愿望和最勇敢的心。

其实在浩如烟海群星璀璨的时代,像李达、王会悟这样的“幕后人物”,还有千千万万个。

通晓日、德、法、英四国语言的李汉俊,是与李大钊齐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参与过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参议,与董必武一起组建了湖北的第一个党支部,李汉俊牺牲时年仅37岁;与王尽美等人组织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的邓恩铭,先后参与了中共“一大”及中共“五大”,还在年发动了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牺牲时刚刚30岁;除了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很多很多逝去的年轻生命…

这些百年前默默无闻,有着同样追求、勇敢无畏的年轻人,他们穿越万水千山凝聚在一起,耗尽一生为中国寻找救民救国之路。从始至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早日结束中国之苦难。

正因为他们的振臂高呼奏响了时代的先声,开天辟地的全新画卷才能从此展开。

站在历史的横截面上纵观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年,是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也是无比珍贵的第一次。电影《》中的年轻人用行动和诚意演绎了先辈们的热血青春时代,搭建起了观众和那段历史的桥梁。

对历史细腻真挚的呈现、对人物有血有肉的塑造、对生活细节的贴切还原……这种简单直白的表达唤起了无数人的爱国情绪,让观众在回望百年起点时,能够铭记建党初心。就像演员们所说,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老一辈的先辈们或为国捐躯或身老刃断,可江山不改,青山仍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人仍会从前辈手中接过火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跃众而出。百年前的只是一个开端,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应初心不改赤诚。

什么样的青春才是最有意义的?

这个问题每一代年轻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百年前平均年龄28岁的“一大”先辈们会回答为革命献身,百年后的我们,则应该坚定不移的喊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目标。

十年过去,还有下一个十年,百年过去,还会有下一个百年。时代虽然变了,环境变了,核心却未变。

这是青春的约定,也是一百年的约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