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岳救援到水域救援,从重型地震救援队,到化工救援处置专业队,在贵阳市消防救援队伍序列中,“特勤”二字显得非比寻常。
作为消防救援队伍中的“拳头”部队,近年来,为加快建设专、精、尖的高水平“国家队”“主力*”,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依托特勤大队构建出多支专业救援队伍。
其中,立足“全灾种、大应急”发展需求,组建的化工救援处置专业队更是成为应对危化工事故中的一把应急“尖刀”。
“尖刀”如何炼成?日前,天眼新闻记者来到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探访这群敢于降服“*气火魔”的“红门卫士”。
一招制敌!
贵州省需要这样一支“打得赢”的专业队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型能源不断产生,特别是石化企业在运输的过程中极易发生泄漏甚至爆炸事故,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置,预防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大背景下,化工救援处置专业队应运而生。”
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处处长赖章根介绍说,目前,贵阳市内有几十家化工企业,贵阳市又处于西南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油罐车,为工业发展带来“血液”的同时,发生事故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高危化学品一旦发生泄漏事故,除可能会发生爆炸外,大多数化学品对人体都有致命的伤害。
在化工救援处置专业队出警处置的过程中,曾出现一个高危化学品的泄漏点检测出几十种剧*化学物质的情况,“以硫化氢为例,零点零几克被人体吸收,几秒钟之内就会使人昏迷,甚至导致死亡,对于没有防护装备的群众来讲,每种剧*化学物质都是致命的威胁。”
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危化品由于其固有的易燃、易爆、*性、放射性等属性特征。防灾减灾是枕戈待旦的艰难战役,警钟长鸣也亟须“一招制敌”的实效战法。
年,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依托特勤消防救援大队特勤二站组建化工救援处置专业队。由此,特勤二站的33名消防员,在一系列专业培训与“高精尖”装备器材的“加持下”,成为全省危化品处置事故处置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专业”,由此也成为这支队伍最响亮的代名词。
“在没有组建前我们危化品处置的消防员也一直存在,而面对国家提出的‘全灾总、大应急’的新要求,我们将最顶尖的消防员、最尖端的装备与最科学的处置技术凝结在一起,来处置更危险的危化品处置任务。因此对于贵阳市乃至整个贵州省来说,都需要这样一支危化品处置的专业队伍。”赖章根说道。
虎口拔牙!
担当的背后是敢于自我牺牲的战斗精神
年,电影《烈火英雄》上映,让消防救援队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谈起这部电影,特勤大队大队长莫孝举说,电影中所表现的危化品处置的难度和环境比较客观。但在真实的处置过程中,事态的发展不会按照“剧本”来设定,处在生死一线的消防员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年11月,安顺市平坝县马场境内,一处施工塔吊发生倒塌,造成中石化西南成品油输油管道破损,大量汽油外泄。一时间,来自全省各支队的上百名消防员紧急出动参加战斗。
据莫孝举回忆,事故发生后,管道的上下阀门已经关闭,但泄漏段的管道内还残存着大量的汽油,按照当时的险情预估,一旦着火,该段的整条管道都会在瞬间形成轰然,继而发生爆炸。
“要彻底杜绝隐患,唯一的办法就是对管道破损的位置进行重新焊接,下这个决心很难,但当时负责安全监督的特勤消防员最终也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顺利完成任务。”
今天的莫孝举可以平静地向记者讲述8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但在当年,在满是汽油的坑道内进行明火焊接,无异于虎口拔牙。
而现任特勤二站站长的杨道勇就是当年那个“敢在老虎嘴里动刀子”的消防员。
采访中,他用了“九死一生”四个字来形容当年的那次任务。
“作业区域里是一个四米高的深坑,四个角都安排了一支泡沫枪,两名负责焊接作业的工作人员身上都绑着吊带,我的任务是在旁边进行安全监护,确保险情出现后第一时间处置。”
穿着隔热服,杨道勇几乎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虽然在前期用吸油毯将作业面的汽油进行过稀释,但在作业时,险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火星溅到地上马上就引发了轰燃,当时就一下子感觉旁边特别烫。”瞬间被大火吞噬的杨道勇,只能蹲下来用手把脸护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说,心里面很绝望,但忽然间背上又凉了一下,再睁开眼的时候就看到泡沫一直在往自己身上打。
最终,他和队友们经过50个小时的攻坚生死鏖战和60个小时的后续监护处置,出色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确保了周边群众和全体参加救援人员安全。
冒着高温灼烧、化学*气等危险,穿着厚重的防化服、戴着防*面具仍要保持头脑清醒……年的那次事故对于化工救援处置专业队来说,并不是“偶遇”,而是真正的处置日常。
作为在成立之初就被定义为“战时”敢打恶战、善打硬仗的光荣队伍,“尖刀”的炼成,同样需要消防员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
莫孝举说,特勤大队本来就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也被誉为消防救援队伍中的最后一道堡垒,对于自带特勤“基因”的化工救援处置专业队,不仅要求身体素质好,思想素质强,最重要的还是面对灾害事故时敢于自我牺牲的战斗精神,才能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内外兼修!
探索新时代“大应急”模式
危化品事故处置要难于一般火灾,现场的情况往往复杂多变。实战中要想打得赢,消防员们拼的不仅是体力与勇气,更需要专业知识和装备器材。
“从事危化品行业的消防员,懂得消防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熟知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工艺和科学处置危险品的措施,这就要求消防员们对行业的认知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宽度。”莫孝举说道。
打开化工救援处置专业队的“课程表”,危化品处置理论知识成为每周必学的“必修课”。
队员们要对常见的危化品都有基础性的概念,某种化学物品是否有*、是否有气味,呈现出什么颜色,最重要的还是要断定某种化危品是否可溶于水,这些都是消防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而高精尖的装备器材同样也是消防员克敌制胜的“法宝”,车库里,两台灭火侦查机器人与灭火排烟机器人就是在实战中,担任“先锋”的角色。
杨道勇介绍说,灭火侦查机器人的摄像头带有红外热成像功能,可以进行视频回传,灭火排烟机器人除能清理路面障碍,还有改变风向和倒流的作用,在危化品气体浓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空气的稀释,使内部危化品气体浓度脱离爆炸的极限范围,对消防员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也充分借助大数据发展,构建了“指挥云”平台,通过指挥员系统,都会将相应的预案、现场的注意事项、处置方式发给前线,帮助一线指挥员进行辅助决策。
训练中,为了强化化工专业队建设,采取针对性训练,除了有模拟的训练设施,还会针对不同的泄漏部位,都会有相应的处置手段,并针对全市的危化品应急预案进行熟悉、演练。
从人员素质、装备器材到训练时间、科目标准,几年时间,化工救援处置专业队已经成长为一支冲锋在前、能征善战的尖刀队伍。
到如今,这支队伍还在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应急”模式。
“时代在发展,新的化工产品也在不断涌现,面临未来可能出现的警情,我们的训练方式在不断与时俱进。”谈到危化品专业处置队的未来发展,莫孝举告诉记者,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化品事故,现在已经拟定了38个训练操法,日后还要针对实战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演练,对不同的情况来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并以一如既往地以高标准、高要求,不负“尖刀”的称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杜延卿
编辑刘娟利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