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题一:(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考补习学校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地理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北冰洋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材料三:图2为五大湖地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暴风雪形成的各环节。(1)从旧金山沿西海岸向北至阿拉斯加州,经过的主要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2)俄罗斯西伯利亚境内鄂毕河汇入北冰洋,试分析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3)图1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4)美国境内五大湖地区降雪量最大的季节是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图2所示暴风雪的形成,主要是因为________(填序号)环节增强。
参考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从赤道到两极。(2)纬度高,冬季月均温小于0℃的时间长;流经亚寒带针叶林带,植被覆盖较好;春汛。(3)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港口封冻时间长;受西风影响,海面风浪大;多浮冰。(4)冬;位于冬季风向风湖岸,水汽较大,风力较强;②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南边和东边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和缓连绵的藏北高原丘陵,西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湖泊周围有广阔的湖滨地区,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3.7万年以前纳木错还是一个淡水湖,现在却是一个8~9月和4~5月盐度略低但平均盐度很高的咸水湖。纳木错站积雪观测资料显示,纳木错站冬半年的积雪期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纳木错为西藏最大湖泊,面积超过km2,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流域形成了明显的湖岸风,导致纳木错流域积雪雪情的独特性。下图为纳木错流域示意图。
(1)分析纳木错变为咸水湖的过程。(2)指出纳木错湖岸风最弱的季节,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3)判断纳木错观测站与那曲观测站积雪日数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地壳运动,南部的山脉上升,湖区凹陷,纳木错成为封闭型内流湖泊,受山地降水与冰雪融水补给,地表径流从山地携带盐分人湖,且湖区降水较少,光照强烈,水分蒸发量较大,盐度不断积累升高,纳木错逐渐形成咸水湖。(2)季节:冬季。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气候寒冷,湖泊面积较小,且全部结成厚冰;积雪覆盖湖岸周围广阔的湖滨和高山高原地区;湖泊与湖岸地区热力性质相差不大,使得湖、岸之间温差和气压梯度差小,因此湖岸风弱。(3)差异:纳木错观测站积雪日数多于那曲观测站。原因:10月下旬,纳木错流域气温开始低于0℃;湖泊水体由于热容量较大,水温高于周边陆面温度,湖水蒸发仍为强烈,在西风的作用下,不断向东岸输送水汽,给东岸带来大量的降雪;春季,气温回升,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观测站气温回升较慢,积雪消融时间推迟。
典型例题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材料二: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消息,年11月18日早晨,美国已经有50.2%的地区被积雪覆盖。其中,美国东北部地区更是遭遇罕见暴风雪,部分地区积雪“过腰”,可达2-3英尺。纽约州西部一些城市被强降雪“掩埋”,布法罗(水牛城)最大1小时积雪10厘米以上,不到24小时堆积近1.8米的雪。
材料三:图(e)为五大湖地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暴风雪形成的各环节。
(1)运用“大湖效应”原理,据图分析推断美国五大湖沿岸在11月主导风向是______、______;图(e)所示暴风雪的形成,主要是为________(填序号)环节增强。(6分)
(2)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2分)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
(3)根据图(f)(g)概述图中五大湖地区积雪厚度的分布规律。(4分)
(4)根据“大湖效应”定义,解释年11月18日美国布法罗(水牛城)暴雪的成因。(4分)
(5)其他水域,比如某些海和湖也会产生大湖效应,产生面积较小的雪带,像美国东海岸的雪带的形成也有类似大湖效应,下列地区冬季大雪可能类似“大湖效应”的是()(2分)①日本西海岸冬季暴雪②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暴雪③山东半岛北部冬季大雪④天山北侧冬季大雪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参考答案:
(1)西风、西北风;②(填序号)。
(2)B
(3)主要分布在湖泊的东岸和南岸;随着距湖岸距离的增加积雪厚度减小。
(4)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由于大面积未结冰的湖水温度高,增温增湿;然后在向风的湖岸与陆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雪。
(5)D
典型例题四:如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和“北美一月海平面气压图”.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材料二: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消息,年11月18日早晨,美国已经有50.2%的地区被积雪覆盖.其中,美国东北部地区更是遭遇罕见暴风雪,部分地区积雪“过腰”,可达2-3英尺.纽约州西部一些城市被强降雪“掩埋”,布法罗(水牛城)最大1小时积雪10厘米以上,不到24小时堆积近1.8米的雪.
(1)概述图中五大湖地区积雪厚度的分布规律.(2)根据“大湖效应”定义,解释年11月18日美国布法罗(水牛城)暴雪的成因.(3)其他水域,比如某些海和湖也会产生大湖效应,产生面积较小的雪带,像美国东海岸的雪带的形成也有类似大湖效应,请根据“北美一月海平面气压图”解释美国东海岸的雪带成因.(4)从五大湖及美国东北部地区在美国的经济地位角度,分析暴雪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五大湖的东部和南部,随着距湖岸距离的增加积雪厚度减小.(2)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由于大面积未结冰的湖水温度高,增温增湿;然后在向风的湖岸与陆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雪.(3)冬季,北美西北部为高压中心,该区域大气顺时针环绕流动,使极地气团向南经大西洋后到达北美海岸,其间穿越墨西哥湾暖流温暖水域,增温增湿,到达海岸后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形成美国东海岸雪带.(4)五大湖地区和美国东北部沿海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城市群);这里是美国著名的乳畜带,农业发达,同时煤、铁资源丰富,是美国最大工业区;五大湖水运发达,高速公路和铁路密集,交通便利;暴雪造成交通瘫痪,工业原材料和工、农业产品运输困难,人们生活不便,经济损失严重.
典型例题五:自年11月至年3月间,美国东北部地区多次发生暴雪给当地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人们把这些暴雪的原因,归咎为“大湖效应”.读图回答.
从天气系统、地形条件、水汽来源等方面解释美国东北部地区频发暴雪的原因,并说明暴雪使美国经济遭受影响的原因.
参考答案:
美国东北部地区频发暴雪的原因:①天气系统:北半球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在北美洲中高纬度地区形成冷性反气旋(冷高压).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冷锋天气,锋面自西北向东南运动.②地形条件:北美洲中东部地区腹地广阔平坦,没有障碍,使得冷锋能长驱直入横扫美国中东部地区.③水汽来源:当冷空气经过五大湖湖区时,巨大的湖面表层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对冷气团底部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湿冷的气团抵达湖区对岸的美国东北部地区时,就会形成暴雪.影响经济的原因:美国东北部有五大湖沿岸和大西洋沿岸两大城市群,城市密布,人口密集;有美国最大的东北部工业区和著名的乳畜带,工农业发达,是美国的经济重心;该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发达,航空港密集,暴雪发生使交通瘫痪,城市供电故障,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出行不便,工农业停工停产.因此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影响.
典型例题六:(22分)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左图是我国北方苹果优势产区分布图;右图是A地某村优质苹果和白天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问题:
(1)A地区冬季降雪频繁,素有“雪窝子”之称。试分析A地区冬季多雪的原因。据右图所示解释A地某村优质苹果多种在半山坡的原因。(6分)
(2)A、B两省都是我国苹果生产大省,由于自然条件差异,B地苹果在外表色泽上呈全红,而A地苹果呈片红外表,但A地苹果有较高的含水量,使其口感更清脆。比较A、B两地苹果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8分)
(3)烟台的冬季降雪丰富,有“雪窝子”之称,试分析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冬季盛行偏北风,冷气团经过渤海和黄海时获得一定的水汽;A地处在低山丘陵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较多的降水.冬春季节,夜间受山风影响,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谷地底部冷空气集聚而气温低,半山坡温度稍高,果树不易受到冻害。(6分)
(2)A地位于沿海丘陵,B地位于内陆高原;A地夏季降水比B地多,光照比B地弱,昼夜温差比B地小;A地土层比B地薄。(8分,答对四点既得满分)
(3)(6分)冬季强冷空气南下(多偏北风);(2分)空气经海面增温增湿;(2分)后遇陆地地形抬升,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故而降雪多。(2分)
典型例题七:(·甘肃高考模拟)(自然灾害与防治)
材料一年12月19日,受强冷空气和“大湖效应”的影响,美国东北部地区遭遇罕见暴风雪,暴风雪和气温骤降导致至少十几人死亡,五大湖一带一些城市被强降雪“掩埋”,布法罗一天降雪近1.8米。由于积雪太厚,仅仅20日夜间就有30多座房屋屋顶垮塌。
材料二下为“大湖效应”示意图。
结合“大湖效应”示意图,分析五大湖一带城市暴风雪的成因,并说出此次暴风雪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原因: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掠过湖面增温增湿,气流变得暖湿,然后在湖泊迎风岸遇冷形成降雪。
影响:造成交通、通讯中断,造成电力中断,使疾病流行,影响人体健康,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受损等。
适用对象:高二,高三全体学生,高中地理老师,地理旅游爱好者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探讨之用,如涉及侵权,请留言处理!
往期精选
高考地理小专题——节水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干热河谷
高考地理小专题——中国城市群(1)
高考地理小专题——中国城市群(2)
高考地理小专题——逆温
高考地理小专题——气温日较差
高考地理小专题——天文观测选址高考地理小专题——赤潮
高考地理小专题——曲流、曲峡
高考地理小专题——牛轭湖、堰塞湖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谷夜雨
高考地理小专题——冰川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
高考地理小专题——泉
高考地理小专题——冰川
高考地理小专题——地面沉降
高考地理小专题——雅丹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迁都
高考地理小专题——高山流石滩
高考地理小专题——沙嘴、潟湖
高考地理小专题——丹霞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咸潮
高考地理小专题——瀑布
高考地理小专题——潮汐
高考地理小专题——反季节农产品
高考地理小专题——地热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绵城市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阶地
高考地理小专题——凌汛
高考地理小专题——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专题——特有物种
高考地理小专题——转场放牧
高考地理小专题——梯田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鱼塘台田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基塘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人工岛
高考地理小专题——某产业大力发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岸线特征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梯级开发
高考地理小专题——晒盐
高考地理小专题——港珠澳大桥
高考地理小专题——历史遗迹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专题——循环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立体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互联网+
高考地理小专题——一带一路
高考地理小专题——粤港澳大湾区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水稻
雾的形成
沙丘类问题
地膜、大棚、反光膜、鹅卵石在农业中的应用
房屋
桥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专题
农作物耕作制度专题
沙源问题
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