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东在给双湖县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上课。西藏日报记者廖云路摄
年8月11日,星期日。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杜屯村,台风刚刚过境,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那曲市双湖县中心小学教师杜安东,提着苹果、桃子、饼干和香烛,来到自家田地里的一处墓碑前,“扑通”跪倒在地:“娘啊,我来看您了。这一年学校很好,班里的孩子们很争气。他们将来都会有出息的,您放心吧……下次回家,我再来看您。”
3天后,杜安东和妻子曹晓花从济宁市出发,跨越多公里、翻上米高原,前往他们共同执教的那曲市双湖县中心小学。
1
双湖县平均海拔多米,每年冬季长达8个月,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坐落于县城的双湖县中心小学,是附近四个乡镇里唯一一所完小,方圆多公里范围内的孩子大都在这里读书。
8月19日上午9时,双湖县中心小学操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全校名学生迎来了新学期。
“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我带的五年级(3)班汉语课平均分是82.3分。这个成绩创造了双湖县教育局有成绩统计以来的最高分数。”杜安东说。
十年耕耘,终见收获。然而,杜安东不会忘记,年刚到学校时,他所带班级学生的汉语平均分只有7.8分。
旦增扎西是杜安东从二年级开始带的学生。他有很多优点: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汉语文考试成绩经常不到20分。
上课铃刚响不久,旦增扎西就坐不住了。他把纸巾撕下一角,捏成一个小纸团,又从兜里取出一根用过的笔芯,将纸团塞进去当“子弹”,再把纸团从笔芯里吹出去……一次吹得不远,再试第二次。被老师没收了“作案工具”,他很快又想出新的玩法。“旦增扎西很聪明,只是心思没花在学习上,帮他查找学习中的问题,成绩可以提上去。”杜安东说。
低年级的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大都只会说“是”和“不是”,而杜安东又不懂藏语,教学工作极难开展。他一会儿用手比划,一会儿又请学习好的同学帮忙翻译。课后,杜安东又陪旦增扎西一起踢足球,当学生们喜欢上了老师,才会喜欢上学习。
两年后,旦增扎西的成绩有了进步,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及格线附近。杜安东分析了旦增扎西试卷上的错题,发现“作业本”写成了“作业木”、“青稞”写成了“青棵”……离正确答案,总是差一点点。
杜安东把旦增扎西叫到身边,一笔一划教他重新写过,又鼓励全班同学“无论现在考了多少分,只要学习有进步,老师就有奖励”。
学校的孩子们大都爱吃水果,也很爱吃零食。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杜安东和曹晓花商量,每月从工资里拿出部分钱,买孩子们爱吃的。
“有时作业写得工整,就会奖励一个苹果;有时上课积极发言,就会奖励一颗糖……”旦增扎西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奖励,让他更加喜欢上了杜安东的课。
上小学六年级时,旦增扎西的汉语文成绩已经具备80多分的水平,藏语、数学也不错,很有希望考进内地西藏班。但是,杜安东又找到了新的问题:他的成绩还不够稳定,几次考试忽高忽低,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杜安东留心他的学习时间分配后发现,旦增扎西花在藏语、数学学科上的精力很多,在汉语文上的时间却相对较少。原来,在旦增扎西心中有一个疑问:“学习汉语文,到底有什么用?”
双湖县是那曲市最偏远的一个县,学生们在家里说藏语,在县里购买东西用藏语,就连他们的父母、亲戚之间交谈也用藏语……学生们缺少学习语言的环境,也难怪无法理解学习汉语文的作用。
一天,学校举行完升旗仪式,杜安东在教室里问全班同学:“你们刚才唱了国歌,知道歌词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吗?”同学们七嘴八舌,答案五花八门。杜安东从近代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说起,是《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杜安东说:“《义勇军进行曲》只有一种语言,那就是汉语文。学好汉语文,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加热爱这个国家。”他接着告诉同学们:“藏文是藏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固然要学习。而身为一个中国人,还必须掌握好这个国家的通用语言,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正当学生们对学习汉语文有了些启发,杜安东和曹晓花又邀请往届考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回学校,跟班里的学生们交流在内地的学习、生活情况。
“内地的老师都用汉语文上课,他们的博学程度和讲授的知识,是我以前在双湖听都没听说过的;内地同学来自不同的民族,大家在一起说普通话才能更好地交流,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今年17岁的卓玛央吉曾是曹晓花班上的学生,目前在北京西藏中学读高二。
一席话,让全班同学眼中燃起了学习汉语文的热情。
“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
年夏天,杜安东和曹晓花从新疆大学毕业后,回到山东老家工作。一个偶然机遇,他们参加了西藏的公招教师考试,一起被分配到那曲市双湖县中心小学。
刚到双湖县中心小学报到时,他们是全校仅有的两名汉族教师;曹晓花班里的几名学生上课爱嬉笑打闹,不管怎么招呼都不遵守课堂纪律,气得她直流泪;身边没有一个亲戚,学校和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要身体力行……
在西藏汉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本中,有一课讲到了汉藏民族融合。杜安东就跟学生们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文成公主从京城出发,带上青稞、豌豆、油菜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进藏;西藏从那时候起有了五谷,老百姓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艺。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提问:“杜老师,什么是豌豆?”“杜老师,油菜长什么样子?”……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提问,一下子问到了杜安东的心坎儿里。
“不能只跟孩子们说双湖生活苦、双湖条件差,还要让他们看到希望,要让他们明白双湖和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杜安东说。
早上,一场小雨后,双湖县碧空万里。
杜安东和曹晓花在自家院子里,挪出一块空地,从外面搬了些泥土,再用砖头围成一片小小的菜地。这些年来,杜安东每次从老家返藏,都会带些种子,西红柿、小葱、黄瓜、油菜……他都试着撒下这些“民族团结的种子”。
海拔米的高原上种菜,是何等困难:有的种子从来没有发过芽,西红柿长了5个月都还是青的……然而,他们夫妻俩从来不介意有多少收成,天天松土、拔草,隔三差五施一次肥。
杜安东和曹晓花的周转房与教学楼间,只隔着一条路。每学期夫妻俩要带5、6个班的学生。课间和周末,经常有学生到他们家串门。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由于路途遥远,双湖县中心小学的名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寄宿在学校,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家。出于学生安全考虑,即使周末放假,学校也不允许学生私自外出。这片几十亩地的校园,就是这些孩子的童年。
“老师,这周放什么电影。”快到周末,杜安东和曹晓花老师班上的学生就按捺不住激动——大约每隔一周,夫妻俩就会组织班里的学生看电影,最先是在家里用电脑播放,后来学校购置了投影机,就改在教室里。
六年级的女生洛桑卓玛很活泼,下课后喜欢追着曹晓花玩。一天,她对着曹晓花叫“干妈!干妈!”曹晓花有些受宠若惊。刚开始,她不让学生这样叫,因为“妈妈”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她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
双湖的孩子学习条件艰苦,又很少跟父母交流,学校老师就像是他们的父母。渐渐地,“干妈”的称呼在学校传开了,扎西旺姆、维色拉姆……曹晓花的干儿子、干女儿一天比一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