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求是编辑部中国制度成就中国之治
TUhjnbcbe - 2024/8/17 21:23:00

中国制度成就中国之治

万里长江,过西陵峡,一个横亘其间的超级工程——三峡大坝,气势如虹,挽住滚滚东逝水,发挥着最广泛的综合效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仔细察看三峡工程和坝区周边生态环境,语重心长、字字千钧:“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从孙中山先生“以水闸堰其水”的初步设想,到毛泽东同志“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的宏伟擘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空前激发起亿万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冲天干劲,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驯服桀骜江河,圆了无数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的伟大梦想!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深厚历史底蕴、多方面显著优势、丰富实践成果三方面深刻阐述了坚定制度自信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从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三方面对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为全党全社会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深思熟虑的重大决断

制度,定国安邦之根本。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政权要巩固,社会要稳定,人民要富裕,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离不开有效的治理。对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超大规模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来说,用一套什么样的制度、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治理,无论是古人的传统智慧,还是其他国家的既有模式,都无法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马克思恩格斯也只能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为后人勾勒社会主义制度的宏观构想。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建立和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只有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去探索实践,总结升华。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党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们党的深厚探索实践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实践成就,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进行全面考量,反复思考、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决策。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作出一个重大判断:“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实践持续推进,认识不断深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探索中,推动我国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神圣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头。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总书记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显提高。

年,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强调“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

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从世界历史和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两个维度,鞭辟入里地阐明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年,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中,总书记鲜明提出了我国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即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年,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由此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我国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

年,新中国迎来了70华诞。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深刻指出的,“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中国仅用了70年时间,就构建起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辅相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既表明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升华到全新的高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四川省洪雅县结合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的同时,组成宣讲小分队向基层干部群众深入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图为年11月5日,洪雅县纪委监委干部在余坪镇黄里村村民家中开展宣讲。人民图片姚永亮/摄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看,70年到年这个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来说尤为关键,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国家发展就能更加繁荣昌盛;形不成一套可靠的制度,国家发展就可能会走向衰落。这样的历史现象,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需要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而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制度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目标任务。

我们党胜利召开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历史为根基,以现实为依据,以未来长治久安为目标,“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中国大地上生发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年9月21日晚,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开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这一天,作为出席会议的特邀代表,出版人张元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位唯一和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都打过交道的人,亲历过戊戌变法,几乎目睹了晚清以来所有的改良与失败、革命与热血。这次北京之行,他将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文集《林文忠公政书》送给毛泽东,寄寓着对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制度和中国美好未来的深切期盼。

不负人民所愿,走过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辉煌历程,人民政协之所以成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就在于这一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江河万里必有源。习近平总书记端起历史的望远镜,系统总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成功实践,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灿烂文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底蕴所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朝历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源泉。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之所以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就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贯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根脉。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反复阐述的深刻道理。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但近代以后也经历了血与火的磨难。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试穿了各种各样的“鞋子”,但都“不合脚”,走不好路,因此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逐步找到并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制度演变、制度创新层面,系统梳理回顾了中华民族从辉煌跌入苦难,再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毅然奋起、创造辉煌的艰辛历程,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郡县治,天下安。我国县的建制始于春秋时期,因秦代推进郡县制而得到巩固和发展。两千多年来,县一直是我国国家结构的基本单元。河南内乡县衙始建于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图为现存的内乡县衙正堂外观。王晓杰供图

多方面显著优势的奥秘

宁夏银川闽宁镇,绿树成荫,农家小院鳞次栉比,工厂车间热火朝天。谁能想到,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的戈壁滩。翻天覆地的巨变,源于一种具体的实际制度——东西部协作扶贫的“闽宁模式”,这是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这里调研对口帮扶工作后的一大创举。

今昔对比,沧海桑田。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闽宁的蝶变正是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威力的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多万人,到年底,95%以上的贫困人口已经脱贫,年将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这样的人间奇迹,“只有共产党能够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别的地方是做不成的,体现我们制度和政治的优越性”。

如何判断一个制度的优劣?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重温了邓小平同志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的重要论述,重申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八个能否”标准,强调:“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以此衡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检验,这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进而坚定“四个自信”的根底!

为什么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及时把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多方面显著优势”,源于其作为先进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正是这样的人民性,决定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彻底摆脱了利益局限,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存在的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痼疾。

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也是“多方面显著优势”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审视历史和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能够有效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日益走向成熟定型,得益于对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经验的吸收借鉴,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总书记充满自信地宣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

实践作证

北京展览馆,“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第一批国产汽车、第一颗原子弹、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复兴号”动车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首款大型客机C……一个又一个奇迹,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极大振奋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70年,从经济总量仅有多亿元,到90多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从普遍吃不饱、穿不暖,到人民追求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壮丽一页!

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望新中国70年伟大创造,以大历史观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这一“丰富的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为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放眼人类文明发展史,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从而以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实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真正管用、真正有效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纵观国际风云变幻,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中国人民深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西方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四个自信”,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

关键在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70多年来,伴随着从亿万中国人民心中流淌出来的动人旋律,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走过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走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涵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可宝贵的经验”,是对实践成果和现实要求的理论升华和制度定型。

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天然一体、密不可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削弱党的领导,或者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无法独立存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倾注了巨大心血,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他反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重要任务,具有厚重历史感和极强现实针对性。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重要成就、最鲜明特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图为年12月3日,江西省万年县湖云乡宣讲团成员在吾峰村农家大院里向村民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新社徐声高/摄

坚持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核心。“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做到“两个维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能力,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必须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各方面制度建设和事业发展中,贯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到行动上。

坚守本根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历史和现实已经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深得人民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这一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制度,才能使其长久地发挥治国理政的强大效能。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实践经验,在我们党已经明确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础上作出一些新的概括,并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等为例进行了生动阐释。这些论述讲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对我们应“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这三项制度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

比如,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立下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依靠这一科学制度体系展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这些制度,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各级党委(党组)发挥领导、把关作用,关键就是看所领导的地方、部门、单位在各项工作中是否执行和落实了这些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方向不偏,政治上不出问题。

日日新,又日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提出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故步自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

制度是理念的凝结、实践的积淀。人类历史表明,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往往经过艰难曲折,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比如,创制于西周的周礼、周制,像分封制、宗法制、礼制等,从形成到定型用了几百年。英国从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年“光荣革命”形成君主立宪制度,用了几十年时间,而这套制度成熟起来时间就更长了;法国从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年第二帝国倒台、第三共和国成立,其间经历了多次复辟和反复辟的较量。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几百年时间才逐渐成熟起来,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萌发到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用去五六百年时间。

仅仅经过70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成熟定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但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年12月23日,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发布公告,宣布1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区)。至此,西藏自治区全部74个县(区)均已实现脱贫摘帽,在这片被喻为“世界第三极”的神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反贫困奇迹,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图为年12月23日拍摄的西藏那曲市双湖县牧民的迁徙车队。名牧民告别了平均海拔米的家乡,经过近千公里搬迁到雅鲁藏布江南岸贡嘎县境内的新家园。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各级党委(党组)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要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

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还要处理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既要积极主动,又要遵循党中央统一部署和国家法律制度规定,不能不讲规制,不能不守章法,更不能草率行事,关键是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时时生威、处处有效

年5月17日,福州市郊五凤山迎来了南京军区某师师部。此时,部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能不能修一条战备路?能不能解决三百多名随军家属落户和一百多名随军子女入学的问题?

“要特事特办,马上就办”,面对难题,冒雨前来的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没有丝毫犹豫。很快,一条2.5公里的公路通车,从规划到竣工仅用了一个月;全师符合条件的随军家属,全部落户福州;跟随父母辗转多地的孩子们进入了福州的小学、中学读书……从五凤山下的军营开始,“马上就办”四个字激荡八闽大地,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历久弥新。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马上就办”,体现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执行力一贯的高标准、严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多个重要场合,从尊崇制度、维护制度、执行制度上,对抓好各领域、各环节、各层级工作的落实,提出明确要求和严肃告诫。他反复强调:“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实,九分气力要花在这上面”;“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加大贯彻执行力度,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等等。

“口言之,身必行之。”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严厉批评了当前党内和社会上在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人对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照制度行事,甚至随意更改制度;有的人千方百计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甚至极力逃避制度的监管,等等。原因何在?说到底,是制度执行上出了问题,一些人只想从中受益而不愿受到约束。要看到,有制度而不执行,再好的制度也是摆设;进一步说,有了好的制度而不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危害更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发挥出治国理政的强大效能?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这些“领头羊”,划出了一系列“硬杠杠”: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引导广大干部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党和人民的长期艰辛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筑牢了制度根基。新时代新实践,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必将更加成熟定型,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服务和保障民族复兴千秋伟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求是编辑部中国制度成就中国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