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诗:
秦师伊阙如雄鹰,
全歼联军数万兵。
韩国弓弩无颜色,
白起一战而成名。
时间:公元前年
战争双方:
一:秦国(周赧王时期诸侯国),兵力10万人
君主:秦昭襄王,嬴稷,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又称秦昭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
武将:白起
二:韩国、魏(周赧王时期诸侯国)、东周联军,兵力24万人
韩国君主:韩厘王,姬姓,韩氏,名咎,是韩襄王之子。韩襄王十二年(公元前年),太子婴去世,韩咎与公子虮虱争夺太子之位。当时公子虮虱在楚国作人质,苏代设计让公子虮虱无法回到韩国,于是韩襄王将韩咎立为太子。韩襄王十六年(公元前年),韩襄王去世,太子韩咎即位,是为韩厘王(韩釐王)。
魏国君主:魏遫(?-前年),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战国时期魏国第5任君主(前年-前年),魏襄王之子,魏安釐王和魏无忌(即信陵君)的父亲。
武将:公孙喜
地点:“伊阙”,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5公里龙门镇
战争缘由:
公元前年,魏襄王和韩襄王在同一年去世,韩国、魏国局势动荡。公元前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韩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韩国派出使臣,赶往魏国,请求增援。秦国是共同的敌人,韩、魏又有同盟关系,魏王并没有作壁上观。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将公孙喜(又名犀武)点齐人马,前去助战。于是魏、韩国均起倾国之兵对秦国进行反攻,东周也派兵加入魏、韩联军。
战争经过:
公元前年,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将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寿出任主将。同年,秦国军队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与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的韩、魏、东周24万联军对峙,秦国方面兵力不及韩、魏、东周联军的一半。
韩国和魏国的联军之中,韩国军队势单力薄,韩军主将暴鸢希望魏国盟军军队打先锋。魏军主将是公孙喜,觉得韩军虽然战力不甚强,但是韩军不但弩强,其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也都精良,所以他希望韩军为前锋打头阵。秦国情报兵带来消息,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白起针对这种情况,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
战斗开始时,白起先设少量疑兵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韩国军队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白起抽调自己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乘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阵形来不及统一调度,各自为战,或奔或逃,迅即惨败。韩国军队得知其侧翼的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不稳。士兵哗变,主帅控制不住颓势。这时,韩国军队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未等主帅布置,便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国军队溃败而逃。秦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把韩军杀的尸横无数。全歼韩魏东周联军24万人,杀主将犀武(即公孙喜),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
战争结果:
伊阙之战,以秦国军队大胜而结束。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升任国尉。同年(公元前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战争影响: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门户大开。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秦国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省叶县南)、邓(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夺取了魏国的轵(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内郡大小城池61座,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拓展一:
犀武之死
传说,伊阙之战,魏军受到秦军突袭时,主帅公孙喜(又名犀武)见势不妙,立即派出信使通报韩军,调集他们前来增援。韩国将军竟然拒绝执行统帅的将令。理由是:“我们也遭到了猛攻,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力量前去增援?”公孙喜只得带领身边的卫士,杀入敌阵。渐渐地,他身后的人马越来越少,身上的伤口越来越多,最终力不能支,被秦军俘虏,押至新城。当了俘虏的公孙喜仰天长叹道:“先王待我那么好,我却丧师辱国。即便能活下来,哪里还有脸面回去?就算大王能免去我的死罪,我心里的愧疚,又如何能安!”白起亲自劝降,碰了钉子。公孙喜说:“魏国有百万兵马,即便今天战败,还有几十万勇士。况且魏王聪颖智慧,有许多良臣大将辅佐,你们这样的平庸之辈,哪里是对手?无知的小子,竟敢劝我投降,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白起一怒而起,将公孙喜杀死。
拓展二: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出自晋国宗室,姬姓。地居中原,四面皆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一弩,为各国所畏惧。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说法,韩国的弩能射米之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但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一直遭列强欺凌。
拓展三:
伊阙之战,秦军以少胜多,白起战功卓越,至此一战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