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今天的人们在读唐诗时,恐怕很难想象到白居易是个西域胡人了,更准确地说,他有着西域胡人的血缘,是个龟兹胡人。
现在,“胡人”这两个字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历史上的那种歧视与贬意了,甚至,面对它们,还会有一种好奇、探奇的心理。事实是,“胡”最初并没有歧视与贬意,应该是一个骄傲的自称,匈奴狐鹿姑单于曾在写给汉武帝的国书中非常响亮地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啥意思,都懂得的啊。
这段文字似乎从这里可以尽情地开始了,是要给白居易找祖籍的。
白居易(年-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祖籍山西,这个对吗?当然对。
先举个例子吧。我的祖上来自今山东、江苏一带,明朝时来甘肃的,来了就再没回去,所以,这几百年之后,我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甘肃人,祖籍在哪里?当然还是甘肃。从明朝到现在已经有多年了,按30年一代人算,这得多少代?所以,再若说是祖籍山东或江苏就有点太那个了,遥远得像一个梦,伸出手来抓不着啊。而我,又从甘肃跑到了宁夏,在这里有了家,有了女儿。我女儿是哪里人呢?当然是宁夏人,祖籍甘肃。
白居易的情况大概和我的这个例子差不多,通过“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这些叙述,不难看出,后世的人们或者白居易本人追过一阵子祖,但到山西太原就觉得有些“累”了,没必要再往下追了。我呢,正巧闲着没事儿,那么就像现在某些人追剧一样地往下再追吧,更何况,这也不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先说龟兹。
龟兹最早是出现在班固的《汉书》中:龟兹,国都延城(今*库车附近)。其国东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乌孙。有人口8万余,拥兵2万余。在西域城郭诸国中最为强大。
在《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里还有这么一段曲折的历史:公元前年,李广利出征大宛取得胜利返回时,途经西域扜弥国,其地大约在今于田县,人2万多口,士兵余,东北与龟兹接壤。当听说扜弥国的太子赖丹在龟兹当人质,李广利派人前去问责。龟兹国很识相,把赖丹交给了李广利,李广利把他带到了长安。
公元前77年,赖丹被委以重任返回西域领护屯田。他是我国中央封建王朝在西域任命的第一位当地官员。赖丹主持轮台屯田时,西汉在塔里木盆地的**势力还不稳定,赖丹不畏艰险,当时亲匈奴的龟兹贵族害怕汉朝势力进入其国,因此抵制赖丹屯田,并将赖丹杀害。班固的说法是:赖丹受汉官,逼近龟兹屯田,一定会对龟兹造成威胁。龟兹王听从姑翼之议,派兵攻杀赖丹,后又害怕,遂上书谢罪。
这是龟兹被夹在西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多次反复的历史经历。至公元前71年,长罗侯常惠监护乌孙发兵5万大破匈奴后,回朝途中,上书请击龟兹,以偿杀赖丹之罪。大将*霍光令其见机行事。于是,常惠调集龟兹以西诸兵2万人,又遣副使调集龟兹东面诸国兵2万人,令乌孙发兵7千,从三面进击龟兹。龟兹王极为惊恐,急忙相告,杀赖丹是前王听信贵人姑翼所干,于己无关,并执姑翼来见常惠。常惠斩姑翼,就此罢兵。其后,龟兹王绛宾娶乌孙汉解忧公主之女为夫人。绛宾及其后多次入汉朝,与汉亲,诚心臣服于西汉。
《汉书》记载,公元前65年,龟兹王及夫人来朝,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赐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后数来朝贺,学习汉朝衣服制度,归国后,按汉朝制度治理宫室。汉成帝、汉哀帝龟兹和汉朝关系密切。龟兹国甚至因为最早学习汉朝先进文化,而受到西域他国的嘲笑。
此时此刻,西域的龟兹国看不出它与白居易家族有什么联系,但历史却允许另一个“龟兹”在今天陕北出现,使两者的关系不再是十万八千里。这个“龟兹”是县,比较专业的说法是: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陕西省榆林市北(米脂)。以安置龟兹降民而得名。两汉时为上郡属国都尉治,设有盐宫。《后汉书·张奂传》:永寿元年(年)安定属国都尉,“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即此。东汉末废。
更为精准的历史是:汉武帝时(前—前87),国力强盛,北击匈奴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控制。汉武帝将内附的龟兹部落迁于榆林城北15公里(榆阳区境内古城滩),设“上郡属国都尉”,并以龟兹族名呼其为龟兹县。东汉末年,匈奴再次崛起入侵,龟兹、肤施以及上郡大部分地域为其占据。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下令撤废该县。如今,据说龟兹县城的残墙断壁还在,到那里还可以找到汉砖汉瓦的残片。
两个龟兹就这么近了,西域的龟兹国内附后,汉朝*府将龟兹降民安置在了陕北米脂。“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一句民谣使得米脂婆姨名扬四海,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面对米脂漂亮的女人,也应该想到西域的龟兹国,是汉朝*府给了那些降民这个故乡的名字,让龟兹作为地名成双成对地出现在了祖国西部的土地上。
白居易,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属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但下邽在秦代,行郡县之制,置下邽县。下邽县中国最早所置三县之一。这里人才辈出,因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皆为下邽人,素有“三贤故里”之称。从这里到米脂已经很近了,而真正让人们知晓白居易家族有着龟兹族血统的,是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
白敏中,年-年,字用晦,唐朝宰相。这个人的官声不太好,为升官以怨报德,还为邀宠毁掉了一位状元的幸福一生。其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龙背乡北程村北。出土墓志高93厘米、宽93厘米,刻有正书碑文52行,每行51字,年出土,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白居易入仕后,将自己的家从河南新郑搬到下邽。其后,又在此地选择了一块墓地,迁葬了祖父、外婆、父亲、长兄和幼弟。白敏中自幼丧父,随从兄白居易等人学习,后考中进士,成为大唐宰相,所以也安葬于此。解放初,白氏陵园尚有相当规模,但其后经历几次较大的人为破坏,很多设施被毁,只剩下了大唐丞相白敏中的神道碑。
白敏中墓志则说:“白氏受姓于楚公子胜,理白邑有大功得,民怀之,推为自公。其后徙秦,遂为望族。”但白敏中曾自诩“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阙掌洪炉”,而《北梦琐言》卷5《中书蕃人事》引李肇《国史补》,说他是“蕃人”。
皇甫炜,白敏中的女婿,他先后娶过白敏中的两个女儿,皇甫炜41岁时娶了白敏中的第一个女儿,但没几年,这个女儿便去世。47岁时,白敏中又把第二个女儿嫁给了皇甫炜,皇甫炜把这个女儿当成正室,称为夫人。年10月,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万安山南麓,出土了皇甫夫人白氏的墓志,谈到了白氏家族名人及其转徙的轨迹。其中提到了自己祖先中一个叫白孝德的人,就是龟兹胡人。
白孝德,年—年,是唐朝龟兹的少数民族,勇猛强悍,精于骑射,后来应征入伍,在龟兹镇的蕃*(少数民族*)中服役,多次在作战中立功,被提拔为下级*官。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叛*攻陷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唐肃宗向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及西域各国征兵“勤王”,白孝德随*进入内地,在蕃将仆固怀恩的队伍中充当*吏。因屡立功勋,被任命为镇西、北庭行营的节度使,受太尉郭子仪的节制。后任检校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年,在长安病逝,终年66岁。
皇甫炜夫人白氏墓志白敏中年出生,白孝德年出生,两人的出生时间相差也就七十来年,白敏中身为宰相,身份显赫,他女儿的墓志中说白孝德与自己是一家人,显然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因为这中间不存在标榜和炫耀的问题。然而,西域的龟兹人怎么就姓白了呢?这还得从汉代说起,而与之相关的白居易家族西域胡人的血缘要比白孝德早多了。
当年,龟兹国王绛宾娶了乌孙昆弥翁归靡和汉朝楚公主刘解忧的长女弟史为妻,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龟兹人不但喜欢起汉家的衣服,学习汉朝的礼仪制度,还把自己都城,变成了汉朝城池的缩影,照猫画虎,变得完全跟汉朝的一样。绛宾死后,其子丞德即位,自称汉外孙。这同时,龟兹以库车为中心,将今*的库车、拜城、新和、沙雅、轮台县一带纳入其势力范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然而,到了东汉时,汉廷对西域的控制能力不再有西汉时那样强有力,46年,莎车王贤杀龟兹王,将龟兹分为龟兹、乌叠国。几年后,龟兹国人起义遣使匈奴,请立新王。匈奴立龟兹贵人身*为龟兹王,于是龟兹属匈奴。73,汉使班超管理南道,北征匈奴,恢复西域与汉通。91年,汉和帝纳班超建议,封白霸为龟兹王。其后,西域都护撤回,龟兹叛服不常。年初,西域长史班勇率*至龟兹。白英开始犹豫不决,班勇晓以恩信,白英率领姑墨、温宿国人自缚到班勇处,归降汉朝。
白英就是白霸的后人,而见于记载的龟兹白姓,从白霸开始。这时,人们看到龟兹王族已经姓白,自公元91年白霸登上龟兹王位开始,到公元8世纪末的白环为王的龟兹王族,基本上都是白姓。至于为什么姓白,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是:“龟兹王室以及龟兹国人东来中土,所以冠以白姓者,余意以为译音,乃取义于龟兹国北之白山而言也。”但*龟兹石窟研究所原所长陈世良先生则认为,“白”姓的出现与佛教密切相关,因为龟兹人原先没有姓氏,信佛之后,他们习惯于把“佛”冠于名字前面,梵文Buddha的龟兹文为Pūdkte,意为佛神、佛天,汉译为“白”、“帛”、“佛图”。这一词为龟兹信仰佛教者冠在人名的前面,以示为信仰佛教者。不管是山名还是信仰,都是龟兹人的记忆、标识,进而成了他们的姓氏。
龟兹乐舞图舍利盒现在到了说明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的时候了。
《旧唐书·白居易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初,建立功于高齐,赐田于韩城,子孙家焉,遂移籍同州。至温徙于下邽,今为下邽人也。意思是白居易的祖先在北齐(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时,被封地韩城,后迁移到了同州(治所在今渭南市大荔县),至白居易与白敏中的曾祖父白温时,又迁到了下邽。
这中间需要说明的有两点:1.同州在当地可以算得上龟兹人的聚集区。证实这一点的是广武将*碑,是刊刻于前秦建元四年(年)的一方碑刻,高1.83米,宽0.67米,碑文内容为前秦时期渭北疆域的划分、部族的分布、职官的设置、碑主所统治的吏民数目等。其中记有“白姓”和“帛姓”龟兹移民的“酋大”(酋长和部落大人,即部落首领)多人,以及其他部族首领,涉及人数共人,来自龟兹移民的白姓和帛姓就有6人,为白安、帛初、白禽、帛大谷、白国、白平君。他们也都是白居易的“同乡”。
广武将*碑2.白居易与白敏中的曾祖父白温有位祖先叫白包,曾在太原任职,并将白居易家族由渭河以北一带的白姓龟兹聚居地东迁至太原。白居易家族在太原生活了大约多年的时间。白敏中墓志中称,白包的第五世孙为白建,而白建就是白氏家族那个“立功于高齐”的人。这也就是说,白建“移籍同州”是一种重回故乡的经历,而居易与白敏中的曾祖父白温“徙于下邽”,则让他们成了下邽人。这中间是一部他乡变故乡、故乡变他乡,而最终又回到故乡的家族史。
如此一来,我们就说清了白居易的身世——一个与龟兹移民有着血缘的关系,和白敏中一样,“十姓胡中第六胡”,龟兹胡人。他们的身后是,我们这个民族千里万里大迁徙、大融合。与两个“龟兹”同样有趣的是,与下邽对应的上邽,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公元前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公元前年,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是陇西郡中一县。它们一上一下,两相对应。而最早生活在这一区域在商周时期被称为邽戎。
据说,邽戎乃炎帝之少女娃氏之后,帝舜时,其后裔有一支西迁,成为邽戎的首领,邽戎由姜姓首领转为妫姓首领。还有一支,曾东迁于*河中下游,约于周代时又南迁于湘南、粤北和桂北一带,形成了桂人部落,最后融入于骆越和扬越。他们喜爱树木,将一种树木以他们的族名命名为桂树。今天,广西桂林的地名也是因为他们而来的。
这,又是一次大迁徙、大融合。但它们与陕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说的是,古代没有陕北的地理概念,这个中国*土高原的中心部分,但它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地理概念,包括着*土高原中北部地区的宁夏、甘肃,甚至山西、内蒙等一些地方,在这个绳结的区域,因为龟兹人的到来,我们的历史显得更加多元、多姿、多彩。今天,面对能歌善舞的陕北人,人们当然不会想到龟兹人,但谁又能不承认他们能歌善舞的背后,也有着还有着龟兹人的身影。
龟兹人是古代塞种人,他们的到来,不但为我们带了龟兹的音乐、乐器和舞蹈,对中原的音乐和舞蹈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代沈辽的《龟兹舞》诗说:“龟兹舞,龟兹舞,始自汉时入乐府。”可知龟兹舞自西汉起就登上了中原乐舞的舞台。到了盛唐时代,洪亮悦耳、朝气蓬勃、别具韵味的龟兹乐舞几乎风靡了中原大地。这让我们的乐舞更加有了艺术的感觉,而且,龟兹的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佛教很可能是最初由龟兹传入中国的。
唐李益有诗《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沙头牧马孤雁飞,汉*游骑貂锦衣。
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
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儿起作和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
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头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
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
……
译成现代白话文即是:六个州的胡人说着六种不同的语言,十来岁的小胡儿正骑着羊在野地里追赶沙鼠。在河边沙滩上,穿着貂皮锦衣的汉*游骑正在牧马,空中飞过失群的孤雁。到这遥远的边地驻守的汉*征人,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回归内地的故乡啊!在无定河边的柳荫下,人们正在为即将回乡的汉*征人饯行,劝酒。胡儿也深受感动,齐声用“蕃语”唱起呜呜的歌,还跳起垂手舞来。跳唱时,他们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久久凝望着遥远的故乡西州。并且转身用家乡的方音,同乡友们诉说起思乡之念。那曲曲“虏歌”全然变成了诉说乡情的“蕃音”,散在空间,飘向塞云。故国关山万里,风沙满眼,他们不可能回得去,只有徒然望乡断*罢了……
诗中的夏州就在今陕北横山县,这胡儿中也有龟兹人吧?
最后,弱弱地说几句:白居易有个弟弟叫白行简,也是个大文学家,作品很多。其所作《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在上世纪初,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石窟发现,带回巴黎;后又经荷兰外交家高罗佩翻译成英文,名闻世界。
《大乐赋》旨在叙人伦,睦夫妇,和家庭,明延寿保健之道,是难得的主旨健康的性文学之作。作者从儒家正统道德的角度阐明了研究男女之性的可取性和必要性。说明健康的性生活是人间最佳乐事,认为,人间再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还说:“具人之所乐,莫乐如此,故名大乐赋”。
敦煌是个什么地方?有人说,它是丝绸之路上难以解开的“情结”;我觉得,它像是丝绸之路上跳动着的“心脏”。白行简《大乐赋》在这个地方被发现,连同白居易家族的历史,分明在述说着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的历程里,不但有着民族你来我往的大融合,还有着男女之间生生不息的人类繁衍。它们都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本文配图部分为龟兹乐舞,来自网络。参考资料:钱伯泉《汉唐龟兹人的内迁及其扩散》西域研究,;李献奇《唐皇甫炜夫人白氏墓志考释》,文物,年等。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