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土地”变身“金饭碗”
□本报张俊琴通讯员王淼王昊
四月扬花,踏上地处山区涉县辽城乡新桥村漳河北岸的土地,极目望去,看到了只有在平原地区才有的成片蔬菜大棚。走进大棚,青翠的*瓜、紫色的茄子长势正盛。新桥村何以能建起128个温室大棚、68座大拱棚?新桥村*支部书记师良田道出个中原委:“这都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进行了流转整合。”
规模发展农户得利
新桥村坐落在美丽的清漳河畔,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早些年并没有被村民们充分利用。
10年前,一次偶然外出参观学习,让师良田意识到了利用村里的水利和交通优势,拓展村民致富的道路。当听说一个占地仅1.2亩的蔬菜棚,一年收入有五六万元时,新桥人把致富的目光锁定在大棚蔬菜。因此,7户村民率先依照从寿光学来的技术搞起温室大棚。
“建1个大棚需要1亩多的土地,可当时由于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模式,村里最大的地块仅有半亩多,要发展大棚,关键是要把土地集中起来。”师良田说,7户村民种植大棚蔬菜需用土地10多亩,涉及到全村3个村民小组25户村民,于是各户分头做工作,按当时粮食的折价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很快租到了所需的土地。此后,随着县里的扶持、村里的引导和种植技术的成熟,新桥村种植户由2003年的7户、7个棚,发展到目前的60户、159个棚,最大的一户达到12个棚。
大棚菜的快速发展,在给种植户带来增收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流转难的烦恼。由于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多,仅靠种植户与农户之间进行自主流转越来越困难,一方面被租地的农户对种植户的承诺心存疑虑;另一方面种植户租种土地时一户地不够用,两户地用不了,造成土地浪费。土地分散经营越来越成为新桥村大棚蔬菜发展的“瓶颈”,亟须加以解决。
土地流转应运而生
为了提高新桥大棚菜的品质和知名度,更好地为种菜户开展服务,村里以师良田为首,有11人以入股的方式联合成立了新桥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我们先后与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开讲座、传授新品培育知识。”师良田表示,经过专家指导,合作社注册了“崇桥”牌商标,生产的番茄、*瓜、茄子、豆角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并建立了自己的站,搭建了信息宣传平台,产品远销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地。
进而从今年起,合作社再次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担当起了种植户与被租地户之间的媒介。他们取消了自主流转时户与户之间价格的差距,用合同的形式代替口头承诺。村民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向种植户流转,三者间相互签订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书。
在合作社,看到被租地户、种植户与合作社签订的不同合同:流转方式为转包,流转期限为14年,村民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每亩每年按现在的玉米市场价确定为1100元。每7年为一个周转期,流转费用标准随当年价格调整;种植户向合作社承包的土地,用多少申请多少,流转费每亩为1198元;规定种植户每年4月底前向合作社缴足承包费,合作社向被租地户全额支付流转费。
“98元的差价,主要用于补贴道路、树木赔偿等公共费用部分。”师良田告诉,这样一下就把种植户和被租地户的烦恼都解决了。种植户原来每年都担心流转的土地被收回去,不敢施展手脚大干,被租地户怕承包费给的低或给不了。现在,种植户和被租地户都对口合作社,建立起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双方都安心。
集约经营分享喜悦
以合作社为中介实行的土地流转,促进了新桥村大棚菜的集约化发展。今年,该村从8个村民小组、200多农户流转土地500亩,一下增加了53个大棚,种植户也由原来的60户迅速增加到了120户。对流转的土地,合作社经统一规划、设计后,引进了寿光第六代高效蔬菜大棚,由于没有了后顾之忧,村民们都争着要经营,经在全村报名选择,最终确定34户为承包户。
集约化经营,让新桥村的土地1亩年产达3万多元,“*土地”变成了“金土地”,种植户的“腰包”鼓了起来。
“现在可以放心在外打工了。”新桥村在山西侯马打工的师江河说,将土地流转出去,不费心不费力就能净挣2000元。
大棚菜的大发展、快发展,不但衍生出了拥有10多个棚的种菜大户,还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原来该村每年有500多人在外打工,随着大棚菜种植所需劳力的增加,该村的外出打工人员减少到200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有了就业岗位,还能按时、足额领取工资,甚至许多邻近村庄的农民也到该村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