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青藏高原的气候主要受到季风影响,冬天受西风影响,因此呈现干冷特征,夏天受印度洋夏季风和东亚季风影响,因此呈现暖湿特征。气候变化使季风水汽输送和当地水循环发生改变,导致青藏高原气候整体上向暖湿化方向发展。但由于青藏高原地幅辽阔,地形复杂,所以各流域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呈现非均质的特性。
01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它位于我国西南部,东起横断山脉,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达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北部,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南缘。青藏高原面积广阔,东西长约km,南北宽约~km,总面积约为2.5×km2。同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为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
青藏高原拥有复杂的地形和地势,地理环境也较为复杂,总体地势自西向东减缓。青藏高原地区的水系发达,河网交错,分布着大量的湖泊,是长江、*河、怒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的湖泊在数量上与总面积上均占中国湖泊的一半,且湖泊多为内流咸水湖,因此湖泊水盐度较大;青藏高原的大湖主要集中于南部、东部和西部,其中,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为青藏高原的三大湖泊,其面积均大于km2。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冰川区,冰储量约km3,占我国冰川总储量的比例超过80%。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高原整体降水量较少,平均降雨量为mm,地域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量逐渐递减,东南部降雨最多高达mm,最低仅为20mm。
青藏高原有较强的太阳辐射,年辐射总量为kCal·cm-2·a-1,辐射强度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在h以上。由于地势较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干燥,气温偏低,日温差大,年均温度低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而边缘地区的气温要比高原内部的温度高。总体上,高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温暖湿润。
02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色林错流域分布众多小湖泊
1、色林错
色林错在藏语意为“魔*湖”,位于西藏班戈县和申扎县、尼玛县三县交界处,冈底斯山北麓;色林错流域分布着众多小湖泊,组成了一个内陆湖群,色林错为其中最大的湖泊,扎根藏布、扎加藏布等河流注入其中;色林错是地质构造湖,性质为咸水湖。
湖面海拔m,由于处于高原腹地,其区域气候环境主要受控于高原内部大气环流,西风带和印度洋季风等外部大气环流的影响相对较弱。在~年间,色林错流域的冰川面积呈现退缩状态,总共减少50.16km2,冰川面积变化率为7.57%。色林错在年前后面积已超过纳木错,成为西藏地区第一大湖。
2、纳木错
纳木错流域位于藏北高原的东南部,拉萨市区和当雄县、班戈县之间,南临冈底斯山脉,东达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则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封闭区域,湖水一般以蒸发的形式散失,故纳木错为内流咸水湖。
念青唐古拉山上发育众多现代冰川,其冰川融水形成的径流呈梳状汇入湖泊,是湖泊的重要补给来源。纳木错是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为断陷构造湖。其流域属于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气候比较寒冷,四季不分明,年温差大。纳木错湖面海拔高达m,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湖泊。
3、扎日南木错
扎日南木错位于西藏阿里地区错勤县境内,南面为冈底斯山脉,错勤藏布、达龙藏布等河流注入其中。扎日南木错为东西向的构造断陷湖,属于咸水湖,湖泊主要靠湖面降水与地表径流补给,而入湖的河流中,大部分支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扎日南木错流域的气候为高寒草原半干旱气候,湖面海拔m。扎日南木错是阿地区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西藏境内第三大湖泊。
4、当穹错
当穹错位于中国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境内,湖中心有个小岛,湖泊面积小于km2,主要靠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补给,是靠近扎日南木错的一个小湖。
03了解青藏高原的水文地质条件,青藏高原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和湖泊
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地势复杂、地壳运动频繁,再加上涉及到冻土和冰川的影响,所以青藏高原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青藏高原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是湖泊、湿地、冻土、冰川、植被和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参与大气环流和水汽循环,从而进一步影响更大范围的气候和水文循环。
青藏高原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和湖泊,河流纵横,还有多处热地下水,其中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多年冻土区。青藏高原冻土区地下水的分布与地形、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分布有关。地壳运动和抬升塑造地形,也直接影响了地表水和基岩裂隙水,塑造了复杂的地下水网络,造成不同流域间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
多年冻土起着含水层的作用,其中冰的存在阻碍了地下水的流通,多年冻土层越厚,地下水位的埋深越深,水流量越少,水循环周期越长。而融区是多年冻土区地下水流通的重要通道,一般地下水通过融区横向流通。
多年冻土区大部分地下水由降雨和冰雪融水补给,通过蒸发、排泄入河湖、补给冻结层上水等方式排泄,而地下水一般从山区得到补给,在盆地和山谷得到排泄。按照冻土区地下水的分布位置,可以将地下水分为3种类型:冻结层上水、冻结层中水、冻结层下水。
冻结层上水指的是在多年冻土上限以上的地下水,一般由降雨和融水通过风化基岩和地质褶皱补给,或由其他冻结层上水通过融区进行补给,然后这些水以陷落泉的形式排泄。
冻结层中水是指存在于冻土层中的地下水,一般由降雨或冻结层上水补给,并在裂隙带储存,以地下泉或上升泉的形式排放,其余的则往相邻盆地或山谷排放。冻结层下水是指冻土层下限的水,一般埋深较深,通常与上部活动层没有直接水力联系。
结语:总体上,近年来气温呈升高趋势,降雨量呈增加趋势,冰川面积和质量也在减少,冻土也在大面积退化。可能引起湖泊面积变化的气象因素——降雨量、蒸发量以及冰川退缩等。学者们对湖泊面积增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普遍认为是由降雨量增大、蒸发量减小以及冰川融化共同引起的,但对于主要原因,却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