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
*的十八大以来,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先后召开,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形成了系统的新时代*的治藏方略。十年来,西藏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飞跃。
这十年,是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十年。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良好、边防巩固,十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倍,年均增长9.5%以上,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这十年,是西藏产业加快发展、聚集优势的十年。高原生物、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绿色工业、高新数字、现代服务、边贸物流等七大产业齐头并进,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西藏扎囊县车厘子种植基地致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
这十年,是西藏意义非凡、必将载入史册的十年。西藏全域脱贫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15年公费教育全覆盖;公路通车里程年均增长公里,铁路通达5地市,开通国内外航班条,“电力天路”建成、4G信号全覆盖……
“世界屋脊”不再遥远,雪域高原欣欣向荣。
1
脱贫攻坚:圆千年梦想,创造人间奇迹
万里雪域总是山。在这里,生态环境良好与自然条件恶劣共存,农奴翻身做主、一步跨越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也面临经济社会起点低、整体水平相对滞后、贫困问题突出等诸多困难。年,全区贫困发生率49.62%;年,全区贫困发生率25.32%,高出全国19.62个百分点。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
在全国吹响脱贫攻坚总号角下,各族儿女在雪域大地上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在*和国家的特殊关怀下,雪域儿女坚毅不屈、团结奋进,全区形成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多层次、全方位、各领域的“1+N”脱贫攻坚*策体系,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实行省级干部包县、地市级干部包乡、县级干部包村和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户的“四包”制度。
年底,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6万人易地搬迁。
位于西藏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搬迁安置点。
前段时间,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又热闹了起来。作为全区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继年底首批搬迁来多名居民后,二期搬迁工作也已启动,这次涉及那曲市双湖县、安多县、尼玛县12个乡镇58个行*村,户人。从海拔米的“生命禁区”搬到海拔米的河谷地带,双湖县体育老师白珍说:“之前在双湖的学校有个篮球场,因常年下雪,孩子们户外活动很少。到森布日后,学校海拔降低了近0米,直观的感受是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为了搬迁点居民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森布日村还配套果树种植、牲畜养殖等产业。而首批搬迁来的牧民们早已转变生产生活习惯,过上安居乐业生活。达瓦是首批从那曲市安多县搬迁来的,现在经营着一家小商店,他高兴地说:“搬迁搬出了新天地。现在,我们家一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策这么好,我要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
2
乡村振兴: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乡村振兴这出大戏紧锣密鼓开幕。这考验的不仅是脱贫成色,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底蕴。以抓脱贫攻坚的力度和决心,西藏各级*委、*府马不卸鞍、人不解甲投入到乡村振兴这个大考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脱贫攻坚中西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个,通过这些产业项目直接带动了2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85%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受益。而如今,这些产业项目更是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路过山南市桑日县,随处可见道路边河谷旁一片片的葡萄园。青山绿水碧叶,点缀着簇簇紫的、青的葡萄。近年来,桑日县在地域狭小、耕地较少且零碎等现实条件下,因地制宜开发坡地种植,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从年试种16亩,到年试种成功,目前已有葡萄种植面积多亩。“我们这里的葡萄品质和花青素含量都高,酿酒、鲜食销路都很好,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群众增收效果明显,我们还建了海拔米的酒庄。”桑日县副县长王鹏介绍。
次仁多吉是桑日县桑日镇塔木村村民,平时除了种青稞、油菜外,就是守着开在村子的小卖部。这两年,葡萄产业发展到了他们村,他和老伴儿闲不住,又到葡萄园做起了修剪工。“葡萄园就和村子隔条马路,也不耽误种地和小卖部,每个月去葡萄园十多天,修建枝叶,去年我们俩就挣了2.2万多元。这两年钱包鼓起来了,我把家里装修了一下,准备给孩子娶媳妇。”次仁多吉乐呵呵地说。
今年初,西藏第一家乡村振兴学院在日喀则桑珠孜区成立,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服务群众在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村级合作社规范升级,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配套有生产基地、加工车间、合作社等,目前已带动人、人次就业,人均增收元。在桑珠孜区江当乡郭加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就是乡村振兴学院的一个培训基地,十多名村民正在这里劳作,21岁的拉姆玉珍神情专注的织着藏毯,梭子在指尖穿梭,1米多长的藏毯已初见轮廓。“这些都是本村村民,农闲时来这里学技术。我是去年底刚来学,现在一个月能织2个藏毯,也不是天天来,每个月能挣元,技术学好了也可以自己在家做,产品卖给合作社。”拉姆玉珍说。
拉姆玉珍在乡村振兴学院学织藏毯。
乡村振兴既要有里子,也要有面子,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据统计,截至年底,西藏累计改造户用卫生厕所31.66万座,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8%,比年提高32.6个百分点;创建认定美丽宜居示范村庄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2个、示范村10个。
3
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普惠民生
十年聚力、厚积薄发。这十年,西藏立足资源禀赋,以青稞、牦牛、藏羊、藏猪等农牧产业为重点,着力发展青稞、牦牛、奶牛、藏羊、蔬菜、藏猪、藏鸡、茶叶、葡萄等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基地。
高标准青稞田。
从6座蔬菜大棚起家,到全区蔬菜生产基地,再到打造西藏“百果园”。这是一个海拔近米的县城所创造的高原蔬菜奇迹。现如今,在西藏提起白朗县,都会想起“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从年初建6座土坯大棚以来,白朗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66万亩,产值近2亿元,全县多农户中,有多户1.8万人从事蔬菜产业。
“冬种菜、夏种瓜,之前我就种田、在县城打工,收入很少,一天6元钱。年开始种大棚,只有一个大棚有元收入,慢慢地蔬菜种类多了,收入也多了,去年我家4个大棚收入了5万多元。”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农民拉巴扎西已经58岁,是县里最早种大棚的一批人。而彭仓村也是最早尝到蔬菜种植甜头的,年彭仓村成为白朗县首个人均收入“万元村”,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万元,其中果蔬产业收入占比52%。
白朗县珠峰现代产业园有机果蔬。
在祖国西部边陲的阿里地区日土县,藏羊产业的发展更凸显出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的作用和优势。日土县几乎全为牧区,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甚至有的地方连草都不长,而以日土白绒山羊为主的羊绒产业正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年,羊子也少,产绒不多,也就百十块钱一斤,价格还不稳,这几年通过合作社经营,我们村养羊2.7万多只,去年产绒8吨,买了万元,除了每家卖羊绒的钱,合作社还给每个社员分红了元,我们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到年要达到3.5万只。”热邦乡龙门卡村村委会主任洛桑嘎旦说。
特色产业发展,农牧民受益良多。近年来,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自年起,农牧民收入先后跨过了元、元、元、元、1万元大关,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速12.87%,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7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
十年巨变,雪域换新颜。在*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来源: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