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从陈诚到卫立煌再到郑洞国
年,在我*强大的冬季攻势和歼灭新5*的胜利下,陈诚急得胃病发作,卧床不起。他一面将驻辽阳的52*和驻四平的71*主力紧急调往沈阳,稳定局面;一面向蒋介石告急。年1月10日,蒋介石带着国防部次长刘斐、陆*副总司令范汉杰飞到沈阳,召集*事会议研究对策。
心灰意冷之下,陈诚请夫人走宋美龄的门路,要求辞去东北行辕主任之职。总算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
历史是如此无情地嘲弄陈诚,五个月前他刚上任时,何等踌躇满志,大刀阔斧地想打开东北局面,在蒋介石面前露一手。谁知他比杜聿明、熊式辉还不如,连吃败仗,众叛亲离,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年2月5日,他乘飞机悄悄离开沈阳后,东北国民*内奥论大哗。大家都骂陈诚是草包、骗子,口上说要与沈阳共存亡,紧急关头却抛下一切,自己溜之大吉了。
陈诚去职后,接替他的是卫立煌。国民*内能独当一面的*事指挥官就那么几个人,卫立煌算是能打仗的。现在东北的国民**多数是当年的远征*,卫立煌与他们有共同作战的亲密关系。让卫立煌去主持东北的*事,无疑是最适合的了。
年3月13日,东北我*攻克四平,结束了冬季攻势。此时,国民*在东北只剩下沈阳、长春、锦州、营口等城市,被分割成几片孤立的地区,处于解放*的战略包围之下。处境最危险的就是长春,与沈阳的铁路交通被切断后,全靠空运补给。而国民*的航空公司每天只能派出四架飞机运输物资接济,无异于杯水车薪。
不利的局势令卫立煌坐卧不安,长春是他的一块心病,死守无望,丢弃可惜。他对亲信私下说:“长春是个包袱,好比一个盲肠炎症,恨当初陈辞修(诚)走了这着死棋。”但是老蒋的意思是要撤就将东北国民**全部撤入关内,如果不撤,长春也绝不能放弃。再说长春城里毕竟还有十万*队,守城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是要派一员得力大将去坚守这座孤城,卫立煌的首选对象是郑洞国。
郑洞国不是傻瓜,当然明白困守长春的下场是什么。指挥60*撤到长春后,他就飞回沈阳,打算离开东北去治病。卫向他提出去长春主持*务,被他一口拒绝。僵了几天,蒋介石打电报来,命令郑洞国去长春上任。
此时东北国民**的态势:
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副总司令廖耀湘率2个兵团、8个*、24个师又3个旅约30万人,防守沈阳、铁岭、抚顺、本溪、新民。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2个*、6个师又3个旅约10万人,防守长春。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1个兵团、4个*、14个师约15万人,防守锦州、山海关、葫芦岛一线,维持着与关内的铁路和海上交通。
我东北野战*此时已发展到12个纵队,加上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17个独立师,共53个师,75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数已近百万。
二、围攻长春的原因
冬季战役结束后,东北局和野战*领导就在考虑在何时、何地与国民**展开战略决战。当时东北已经没有小仗可打,只能在长春、沈阳和锦州这三大地区中选择一个。偏偏卫立煌又采取保存实力,坚守不出的策略,在运动战中歼敌的机会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主动出击,打大城市攻坚战役。东北局领导人经过反复研究,年4月18日联名致电中央,提出先打长春的战略部署。
郑洞国到长春上任后,一天也没闲着。他很清楚自己的不利处境。面临困守孤城的现实,他必须有所作为,认真搞好防御,总比坐以待毙强得多。
5月中旬,郑洞国从情报获悉,长春四周“共*”活动频繁,并有主力部队源源开来,兵力估计在三、四个纵队以上。他判断“共*”即将进攻长春,眼下当务之急是保证飞机场的安全,并尽可能多抢些粮食运回城内。经与部下策划,郑洞国决定派兵出城。
我东北野战*六纵经过半小时激战,干脆利索地全歼暂56师师部、一个团部及守卫的敌*余人,占领了大房身机场。郑洞国听说大房身机场失守,极为震惊,下令新38师、暂61师反击,想乘我*立足未稳,夺回机场。
然而国民**遭受到我*沉重打击,暂56师约两个团被歼,一个副师长和两个团长被俘。暂61师也损失了两个营,只有新38师基本保全。粮食没抢着,反而把机场丢了。从此,长春与沈阳之间的空中交通也彻底断绝,只能靠空投接济。
林彪听取了一纵、六纵关于长春外围战斗的汇报,浓眉紧锁。看来长春的国民**队并非不堪一击,还有相当的战斗力。如果硬攻长春,目前没有绝对把握。他与东北局领导人多次商量研究,于5月29日给中央*委写了一个报告。阐述他们对长春作战的意见。
朱德总司令看了报告,也认为长春不是绝对打不得。如果有充足的弹药,以坑道作业的战术,可以进行攻坚。如果条件不充分,则可考虑长围久困。
毛泽东于6月3日将朱总司令电报转给林彪,又提出三个问题要他回答,中心内容还是能不能攻坚。林彪与罗荣桓、刘亚楼等经过认真的研究,于6月5日电告*委,提出了东北野战*行动的三个方案;
一是目前即正式进攻长春,但无把握,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二是目前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封锁粮食,主力到北宁线、热河、冀东一带作战,但南下作战除可能到处扑空,或因敌集中不好打外,粮食极为困难,同时长春之敌又可能乘机逃回沈阳,可能造成两头都无战果的结局。三是用二到四个月时间,对长春实行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他们的意见认为“目前以采取第三个方案为好”。
这样,毛泽东在6月7日的复电中,同意了林罗刘提出的第三方案,即围困长春的方案。
三、长春围城
围困长春的方针既已决定,年5月30日,东总向长春围城部队下达了严密封锁长春的命令。独立师以营为单位,堵塞长春近郊一切道路,构筑工事。主力部队控制城外机场,并以远射炮火力控制城内自由马路及新皇宫两大机场。一纵、六纵分别划定防区,严禁粮食进城和百姓出城。命令强调:“要使长春成为死城!
为了实施对长春的封锁围困,东北局决定派肖劲光和肖华同志前去领导,6月初组成了东北人民解放*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肖劲光任司令员,肖华为*委。6月15日,肖劲光、肖华在吉林市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东北局的指示,重新部署围城工作。
决定一纵和六纵撤下来休整,以十二纵的34、35师、六纵18师以及6、7、8、9、10五个独立师和一个炮团为围城部队,接管防区。6月22日,围城部队开始进入指定位置,开始了对长春的全面封锁。
长春是东北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伪满定都时居民有60多万人。抗战结束后尚有50多万人。年5月国民**队占领长春后,长春形势动荡不安,人口不断外流。北满的地主恶霸、敌伪人员则逃出解放区,流入长春。到年初,长春还有40万人,其中10万人是国民**队和家属、留守人员。
我*解放四平后,切断了长春与沈阳的联系,长春城内一片恐慌,又掀起了逃亡的高潮。有钱的富人和国民*空*家属乘飞机从天上跑,普通老百姓从地上跑,到我*围城之前,长春城内的居民跑了约有一半。
我*刚开始封锁,城内立即有了反应。据东北野战*总部的《阵中日记》记录,从6月1日到5日,每天都有十几架次的敌机向长春敌*空投粮食,每天投下的米面有几百包。
长春守敌不甘心坐以待毙,不断组织小部队出城抢粮和骚扰我*阵地。6月16日,洪熙街一个营敌*分三路向我18师孟家屯阵地进犯,被我*坚决打了回去。23日夜间,一股敌*在八里堡地区进犯独立8师阵地,又被打了回去。7月7日,长春守敌约四个团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分三个方向出击,激战到下午,被我独立6、9、10、11师合力堵了回去。
四、长春围困下的情景
长春被困之初,郑洞国是有所准备的。从3月上任以来,在解放*尚未合围之前,他就已经储备了不少粮食。3月下旬到5月下旬这段时间,他动用了大量东北流通券,让新7*、60*和保安旅自行采购粮食。新7*原驻长春,颇有些老底子。60*新来乍到,现买现吃。郑洞国命令国民*长春市长尚传道帮助筹措*粮,尚传道令吉林省粮*局和长春市田粮管理处代购,在两个月内购屯*粮约万斤。长春市*府有职员和警察,也要考虑他们的生活,尚传道把南京*府寄存的万斤大豆买下,作为市府的粮食储备。
4月份郑洞国委托尚传道在全市居民中进行了一次户口清查和余粮登记。摸一下全市存粮的情况。按当时统计的市内现住人口和存粮数,只能维持到7月,8月以后就没有粮食吃了。
蒋介石密电给郑洞国,让他把长春市内老百姓的粮食物资完全收归公有,不许私人买卖。然后由*府计口授粮,按人分配。蒋介石“杀民养*”的意图,表达得很明确了。
郑洞国把尚传道找来商议,尚传道当即表示不能这样办。郑洞国沉思良久,表示这个命令可以不下,但要有个粮食管理办法。他们几个人商量,拟定了一个“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规定老百姓存粮的限量,以够吃到9月底为止,多余的粮食必须卖给*府一半作*粮,另外的可以在市场上买卖。买卖粮食必须按*府定价,不许哄抬粮价。违者严惩,直至处以极刑。
粮食管制法令一出,不仅没有控制住局面,反而人心骚动,粮价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往上升。
粮价控制不住,开始尚传道还派人到市场上去抓,想杀一儆百,止住投机风和黑市交易。有一次警察抓住大东粮行故意抬价抢购的三个商人,一查他们是代保安司令部买*粮的。
粮食恐慌到7月份就很严重了。新7*有存粮,起初每天还能维持一顿米饭,后来也越来越困难。除了*官能吃饱,士兵就不行了。60*没有存粮,开始就是吃*豆,后来是豆饼加米汤,粮食全部吃光后,则是吃酒糟和豆饼糊糊。沈阳方面来空投粮食的飞机,每天只有几架,投下的粮食也就多斤。飞行员怕解放*的炮火,在三四千米的高度胡乱投下就走,结果一半都投到解放*阵地上。
投下的粮食本该由保安司令部统一分配,其实都被存到新7*的仓库里。他们监守自盗,60*非常不服。于是60*就在市内大抢老百姓的粮食,暂52师的官兵看谁家冒烟,就去抢粮,搞得老百姓不敢举炊,怨气冲天。
尚传道市长在报纸上揭露此事,宣传“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房”。曾泽生*长大怒,跑到郑洞国面前抗议。郑洞国没有办法,只好两边劝解,不了了之。60*被逼无奈,只好抢到一点吃一点,每天飞机来空投之前,各部队就把大锅烧上水,只要粮食投到他们的防区,立刻就下锅。等收集粮食的*官赶来,生米早已做成熟饭进肚了。士兵们说:“要我们卖命打仗,让我们吃顿饱饭再去死,不算过高要求吧?”法不制众,郑洞国也毫无办法。
全城*民不仅没有粮吃,做饭取暖用的柴禾燃料也极度匮乏。当初国民**队从郊外撤向城里时,把沿途老百姓房顶上的草都抢光了,拉回城里。但这也顶不了几天用的。没有柴烧,60*到兵团部去要,答复是“自行解决”。新7*有库存燃料,决不肯拿来支援60*。于是60*的士兵就去拆房子。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国民*当局采取最*辣的手段——杀民养兵。
据郑洞国回忆:
年8月初,他收到蒋介石的电报,命令他将城内的老百姓向城外疏散,以减轻城内守*的压力。郑洞国转令长春警备司令部执行,凡是家中余粮不够吃到9月份的,统统赶出长春。就这样,成千上万饥饿的长春百姓,从城南和城东的大道涌出长春,希望求得一条生路。这给我*的围城斗争造成了极大压力,也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如果把老百姓全放出去,城内粮荒就会减轻,敌人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但又不能让老百姓在荒野中饿死冻死。复杂的局面使我方感到左右为难。
如何对待被国民*赶出来,滞留在敌人哨卡与我*封锁线之间的“真空地带”的长春百姓,是关系到我*的群众*策的大事。当时有的部队掌握*策出了偏差,规定只有带枪和*用品的人才能放出,造成了许多混乱和麻烦。
五、我*大量接收出城难民
在长春外围负责对敌工作的杨滨同志发现了这些问题,给上级领导写了一个详细的情况反映。
杨滨的报告反映说:
这种做法是极不符合我**策的,会造成极坏的*治影响。因为“城市贫民,国民*对付他的*策是:要长春不要人民,把许多贫民都赶到卡哨外面。他们对这些穷苦老百姓说:“共产*是为你们穷人的,你们快出去找共产*吧。’把不够三个月粮的人,都尽量想办法撵出来。
一种是强迫,一种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欺骗宣传。如:七一是共产*的生日,我们的岗哨开放三天,便骗出几万人出来;八一是毛主席生日,大赦三天,又骗出好几万人出来。出卡哨时就把身分证收回,然后一个也不让回去。”“假如还要这样围困下去,长春基本群众可能全部饿死。留下来的,就只是过去有些存粮的中等以上的地主资本家。等我们去长春去救济着的,都会是一些地主资本家。然而这些人虽然得了我们的救济,还是仇恨着我们。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主要不是从仁慈观点出发,而是今天我们要不要老百姓的问题。国民*反动派不要老百姓,坚决把穷苦老百姓赶出卡哨外边来。而我们也坚决不要他们进来,让他们在两卡哨的中间饿死,我们觉得这是值得考虑的。”
杨滨同志的报告受到领导的重视,很快由围城指挥部送到东北野战**治部副主任周桓手中,周桓转给谭*主任,谭认为这个报告事关重大,又呈报林罗刘审阅。林罗刚刚就此问题给毛泽东写了报告,看到杨滨报告中反映的严重情况,决定不等毛泽东答复,立即采纳杨滨提出的建议。
9月11日,林罗以东北野战*首长的名义电令肖劲光、肖华等,放长春难民出城。肖劲光等接到命令,立即传达到各纵队和独立师。
封锁线的哨卡打开了,饥饿的百姓蜂拥而出。为了收容这些难民,围城指挥部会同地方*府在前沿和后方设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难民收容所。从“真空地带”放过来的老百姓已经饿得有气无力,见到米饭馒头就没命地吃起来。
结果衰弱的肠胃承受不住,胀死了不少人。收容所接受教训,以后收容难民,头两天只给稀饭吃,以后再逐渐增加饭量。围城期间,难民委员会共发放了吨救济粮、斤盐和6亿元救济金(东北流通券),把一大批奄奄待毙的饥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待他们身体恢复后,干部们把一批又一批的难民疏散到远离长春的乡村,再接待下批从城里出来的新难民。然而围城仍在进行,长春城内只出不进,饥荒现象没有丝毫缓解。国民**企图把包袱甩给我方,结果也没占到任何便宜。
六、百姓死亡12万
此时的长春,真正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据当年国民*长春市长尚传道回忆:
“7月以来,卡哨内外,已开始有饿殍出现。7月下旬以后,市内一般居民家中已无存粮,开始以豆饼酒糟充饥。8月以后,豆饼酒糟也越来越少,到9月中旬,豆饼酒糟等已经吃光。虽当中秋季节,北地长春,业已落叶铺地,饥饿的人民,不得不纷纷抢搂树叶煮食,以资度命。警备司令部督察处的院子和周围,原系绿树成荫,那时每天常有许多瘦骨嶙峋的小孩子,三五成群,在该处围墙四周抢搂树叶,该处特务头子们居然认为‘有碍观瞻’,责令哨兵吆喝驱逐,甚至举枪威胁。但也未能制止。在9月上旬,甚至出现了卖人肉的惨案。”
从8月1日开始强迫疏散人口以后,市民因辗转饿死在卡哨内外中间地区的,日有增加。饿殍载道,白骨累累。洪熙街、二道河子等卡哨内外,尸横遍野,呻吟之声不绝,俨似人间地狱。
到10月19日长春解放为止,根据人民*府进城后确实统计,由于国民*‘杀民’*策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12万人。人民*府进城以后,在卡哨内外地区掩埋尸体约8万具。卡哨以内的居民,几乎每家都有亲人死亡,这是亘古少有的对人民的浩劫。”
12万人死亡!这个惊人的数字远远超过辽沈战役中敌我双方伤亡的总和。
据战役结束后的统计,我*伤亡人,其中阵亡人。国民**虽然被歼灭47万人,但伤亡只有人其中被击毙的不到半数。
在长春围城战中,最悲惨的是无辜的老百姓。这个历史责任当然要由国民*反动派来负责。
蒋介石坚决不允许放弃长春,卫立煌自顾不暇,没有能力以空投支援长春,只得仰天长叹:“是我负了桂庭(郑洞国)!”而郑洞国则坚持对蒋介石愚忠的立场,明知败局已定,依然顽固不降。最后则采取“杀民养兵”的*策,尚传道说:“据我所知,在这次战役中,新7*三个师囤存的粮食,可以维持过冬。第60*则比较困难,到十月间已濒临最后关头,但也没有听说有饿死士兵的事。”
其他国民*将领的回忆,也承认国民**人虽然营养不良,患浮肿病,但谁也没有列举出饿死*人的事实。这就是最鲜明的对照了。
郑洞国晚年也深感良心的谴责,他说:“多少年来,每每追忆起长春围城时的惨状,我都不免心惊肉跳,尤其对长春人民当时所遭受的巨大灾难和牺牲,更感到万分痛苦和歉疚,此生此世我都将愧对长春的父老百姓!”
七、最后的投降
10月17日夜,国民*60**长曾泽生决定率部起义,我独6、独8两个师进入长春市内,从60*手中接收了阵地。60*还解决了新7*的后方机构,扣押了派到*里的国民*特务。然后,多官兵扛着枪、拉着火炮,列队秩序井然地出城。因部队饿了几个月,到18日天亮时走了20多公里,到兴隆山独立11师师部所在村庄休息。
当地*府和老百姓早已做好准备,把热炕让出来给60*的官兵住。各家煮熟一大锅白米饭,炖了喷香的猪肉粉条白菜给他们吃。曾泽生很受感动,指示各部说:“我们在半饥饿中过活已有数月,肠胃消化力差,今日有了好饭好菜不可过量。”
这天,肖华*委和唐天际主任、解方参谋长、潘朔端将*等来到村里,热情慰问曾*长和60*官兵们。
当新7*发现60*防线已经布满了解放*的部队,上上下下都感到灭顶之灾即将来临。郑洞国依然十分顽固,没有表现出任何转机。
10月19日的经过说明,新7*完全是按照我方的安排放下武器的。19日早晨,谈判代表返回新7**部后,向李鸿、史说汇报了情况。史说下令将*官和家属都集中到*部地下室,部队以连为单位原地等待解放*来接收。
代表还带回了周恩来副主席给郑洞国的信件,史说派一个参谋给郑洞国送去。由于郑洞国盘踞银行大楼准备顽抗到底,这封信当时没有送到郑洞国手中。
根据东北野战*司令部后来的统计:60*人起义,新7*人放下武器,加上地方*共解决多人。缴获榴弹炮8门、火箭炮14门、山炮9门、战防炮28门、平射炮24门、迫击炮51门、六零炮门;重机枪挺、轻机枪挺、步枪10多支、子弹万发、炮弹多发;飞机1架、装甲车2辆、卡车辆。
21日凌晨4点,长春的银行大楼内外枪声大作。我*与国民**正在进行最后的“战斗”。只是枪全是朝天打,没有伤着在场的人,肖劲光的司机正送潘朔端将*去接郑洞国,倒被流弹伤了腿。郑洞国以为“成仁”的时刻来临,转来转去找武器准备自杀,被卫士紧紧抱住,拥到一楼大厅。全副武装的解放*战士已经在那里恭候他了。没有别的选择,郑洞国只好同意放下武器,听候处理,被押上车送出城外。长春完全解放了!
“不战而胜”是战争中最理想的结局,长春的解放是我*在解放战争中用不流血方式占领大城市的第一次成功范例。这一胜利不仅大大加速了辽沈战役的进程,也对解放战争后期长江以南许多大中城市的解放起了促进作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中国共产*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