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缘看世界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 [复制链接]

1#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西藏无疑是中国最神秘的省份,因为它的卓尔不群,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圣地。但你在走进它的时候,即便离开它相当遥远,却便能明显的感觉到风俗习惯的变化。

这些藏风浓郁的区域,其实就是汉藏的衔接地带——安多、康巴藏区。

温骏轩先生在新著《地缘看世界》一书中,专门辟了一章来阐述青藏高原的地缘结构。

该书主要从地理层面进行解读,今天我们就结合《地缘看世界》一书中的地理知识,来解读一下地理环境,对三大藏区社会结构影响。

地缘看世界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早在公元7世纪,西藏历史上就形成了东部藏区与西部藏区的概念。拜藏民族最豪劲的时代所赐,吐蕃王朝走下高原向周边地区实施扩张,形成了以卫藏为核心的西部藏区,以及涵盖今青海、甘南、川西、滇北广大区域的东部藏区。

在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里,对东部藏区便有了地理区域上的划分,分别称为“多麦”(多思麻)和“朵甘思”。

元朝统治者借用了这个两词,成立了多思麻宣慰司和朵甘思宣慰司,最后形成了我们熟知的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

不过吐蕃时期的“多麦”、“朵甘思”,与今天安多、康巴两藏区的范畴并不完全一致。这种基于地理因素与族群迁徙的变化,恰恰能反映出藏区社会结构的特点。

地缘看世界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卫藏——从对抗到融合

从地理特征上说,西藏高原还可以细分成两部分:卫藏(前后藏)与阿里。

作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超过的阿里显得实在高冷,以至于当地谚语说:“只有最亲的朋友和最狠的敌人,才会来访!”

但这片看似蛮荒的土地,却最早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地缘看世界》里讲到这样一个概念,以雅鲁藏布中段河谷为核心的卫藏是西藏当仁不让的中心,但如果将视角拉高,把*、中亚、西亚、南亚,都纳入视线,你会发现阿里才是中心。

这块深深嵌入亚洲腹地的突出部,是真正意义上的十字路口,文化与贸易的交汇之地,虽然它的周边被皑皑雪山闭锁。

西藏是块与世隔绝之地的想法,既粗暴又荒唐,古代先民对商路的探索能力远远超过了现代人的想象。皑皑雪山之中千折百回的沟谷,早就被西藏先民们用脚踩出了通道,看看藏族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物品,不论是珊瑚、蜜蜡、天珠、青金石、绿松石、藏红花,还是宗教用品中的海螺、砗磲、珍珠,均不原产于西藏,便可知道古代商路的繁荣。

交流促成了文明的萌动,但卫藏地区的凭借稳定的农耕崛起后,阿里便在*权和信仰两方面跌落,成了高原帝国的遥远边疆。

西藏在很多人印象里的第一个字,就是高!高耸入云的高!!

这种固有印象更多源自平均海拔的数据,以及进藏道路的艰险。其实准确形容西藏,应该是高原盆地,不过盆底确实高了点。作为还沾着一小块热带边的卫藏,却是高原上最适合农耕的地区,凭借青稞耐寒的恩惠,卫藏河谷滩地的农业,构成了西藏文明的核心。正是这种基于农耕的内核,让吐蕃横扫周边的游牧*权,先收那曲的牧场,又纳阿里的荒原。

很多人都惊叹吐蕃王朝的扩张动能,狂飙猛进的豪取安多、康巴藏区和天山南北大片土地。这种动能的来源,便是卫藏河谷里那一棵棵随风摇曳的青稞,是它们让吐蕃兼有了游牧的爆发力和农耕*权的韧性。

地缘看世界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年的凉州会盟是整个西藏历史的转折点,此后西藏与中原的关系从对抗,转向了融合。西藏第一次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领土的融合并非凉州会盟的全部意义,通过这次会盟,藏传佛教的边际迅速膨胀,真正成了东亚一种具有影响力的信仰系统。

所以,这是一次完美的双向融合,一次在精神和物资层面的立体交融。凭借坐拥圣城的便利,让卫藏登上了信仰的王座,“法域卫藏”成了抹不去的标签。

清朝定鼎中原后,面对蒙古各部皈依藏传佛教的形势,卫藏的圣城地位愈发彰显,它的价值被乾隆用一句话总结,“兴*教以安众蒙古”。

于是在满(汉)藏蒙之间,形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三角形关系,清朝需要藏传佛教来钳制蒙古势力,藏族需要清朝来抑制西部蒙古(*青海的蒙古部落)的威胁,蒙古族需要佛教来慰藉心灵。这三块地理特征迥异的区域,被用文化和信仰的柔性方式连在一起,构成了中国领土的基本模样。

地缘看世界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康巴——融合中抗拒

康巴藏区涵盖的范围跨越四省,包含四川的甘孜、阿坝、木里;西藏昌都,那曲的东部;云南的迪庆和青海的玉树。

如果打开卫星地图,光看那白绿相间,皱皱巴巴的感觉,您就能知道这片地方的特点,到处都是山。也确实,康巴地区就像被一支巨手捏过的纸团,山与山都紧紧地凑在一起,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地貌特点。

地缘看世界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地形的割裂与破碎,既塑造了康巴汉子,也塑造了康巴文化。让这块介于汉藏之间的缓冲地带,既有别于卫藏,也有别于巴蜀。

在西藏的文献里,常以“(安)多康(巴)”泛指东部藏区,康在这里便是特指康区的辖地,而“巴”则为“某地人”之意,所以“康巴”的本意,其实是“康地的人”。

最近大火于网络的藏族小伙儿丁真,便是四川甘孜州的康巴汉子。不过,丁真算是康巴汉子里清秀柔和的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康巴汉子以健硕彪悍闻名,身高一米八,腰围三尺二是标配,与卫藏人有明显的差别。

地缘看世界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威武雄壮的康巴汉子理塘县委宣传部

为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早期人类族群在崇山之间不断迁徙寻觅。这条贯穿康地的流线,被费孝通先生称之为“藏彝走廊”。现在生活于大小金川附近的嘉绒人,便有一个从阿里地区迁来的传说记忆。

但同样基于山河阻隔的环境,当人类族群获得稳定后,又反过来呈现了固守狭小生存空间,向内抱团取暖的特性。这种由流动到固守的转变,既保留了康区文化的特质,也造成了令汉藏两地统治者头痛的桀骜不驯。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时曾有绵延三十年的两次大小金川之役,但金川跟瞻对相比,只能叫小巫见大巫。

瞻对(今四川新龙)曾七次被清朝调兵征伐,前后历经二百余年。甚至在达赖喇嘛派藏*征服后,瞻对人依旧抗争不断。

这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代表了康区人的性格特质。

更有意思的是,“瞻对”的意思,恰恰是“铁疙瘩”。

既不给中央*府面子,也不给达赖喇嘛面子,恰好反映出康区社会结构的特性。受制于地形的破碎,康区始终未能出现统一的*权体系,各土司固守于河谷滩地,自成一体得形成了小社会模型。这让康区人效忠的对象首先是家庭,其次是部落,没有了家庭和部落的依托,康巴人就是一片飘零的浮萍。

但如果您以为,小集群的社会结构会阻碍了交流,那就大错特错了。

就像高山不能挡住江水一样,茶马古道像一条流遍康区的大河,在崇山深谷之间曲折奔流。勇敢的康巴汉子用脚踩出的条条通道,东面连着中原,向西伸向了远方。

地缘看世界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茶马古道示意图

地缘看世界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安多——混合中的坚守

相比于康巴多山结构形成了农牧小混合,安多藏区则呈现一种游牧与农耕的大板块对撞。

既南部大面积游牧区与河湟谷地农业区的正面对接,在古代以争夺生存空间的博弈中,农牧交汇之地通常都呈现刀火交织的状态,就像阴山山麓的*河河套地区。

安多藏区的农牧博弈,并不是以*河为焦点,而是集中在北侧的湟水流域。作为青藏高原与*土高原的结合部,河湟流域平均海拔在2千米以下,既适合藏族先民的生理特点,又符合汉族先民的农耕需求。

温俊轩在《地缘看世界》书中,提到了一组数据,河湟谷地以仅占青海省总面积4%的土地,却拥有55%的总耕地面积,以及2/3以上的人口基数。

地缘看世界

卫藏、康巴、安多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

▲河湟谷地示意图

这样一块聚宝盆,又怎能不成为农耕游牧两大文明,反复争夺的区域呢?

吐蕃王朝崛起后,携青海牧场的补给便利,与唐朝在河湟谷地爆发了长达百年的血腥争夺。最终凭借唐朝安史之乱的内斗,一举截断了河西走廊,成就了亚洲三强的霸业。也正是拜吐蕃的扩张所赐,河湟流域生活的汉、藏、吐谷浑、*项等族群大范围混合,为今天民族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奠定了基础。从现在的行*区划便可看出,安多藏区范围内有藏、蒙、回、土、撒拉、裕固的自治州县。

凉州会盟后,西藏纳入了中国版图,元朝于河州(甘肃临夏)设“土蕃宣慰司都元帅府”,负责三大藏区的管理。

虽然最后在卫藏阿里(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安多(朵思麻)、康巴(朵甘思)分置了都元帅府,但王子坐镇的安多,依旧是钳制藏区的战略支点。

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吐蕃文献里的“多麦”与元朝文献里的“朵思麻”,所涵盖的区域并不完全相同。

学者们在进行分析后,认为朵思麻都元帅府的辖地,是今青海*河以南、*河源以东,及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部、四川阿坝州北部的广袤藏族游牧部落区。而吐蕃文献里的“多麦”,则可能包含整个河西走廊,但元朝时河湟谷地在甘肃行省下辖。

由于元朝三个都元帅府的设立,卫藏、安多、康巴的基本范围,从行*层面得到了确定,不再是以前模糊的概念。此后,蒙古人不断从北方南迁,与藏族在牧区交错杂居。而在毗邻湟水的尖扎、隆务、甘南、天祝等地,藏族又与汉、土、回、撒拉、保安等族混居。这种大范围、多民族混合的格局,从宗教体系的杂陈也看见一斑。除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文昌神、二郎神、关公也在安多拥有广泛的信众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混合通常意味着特征的流失,但安多藏族却在长期融合中,顽强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征。甚至在兼有“蕃巴”称谓的同时,又有了“安多哇”的称谓。这种混合中的坚守,让安多藏区的艺术表现,既兼容并蓄,又独树一帜。

安多、康巴、卫藏三大藏区,因其所在位置、地形特点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虽然所有人都认同“蕃巴”的身份,但在各自区域却形成了子文化特征。这种由不同环境构建出的人文特征,便是我们常说的“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