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烈士江姐29岁牺牲,唯一儿子出国留学一去 [复制链接]

1#

民国时期到建国前的近代中国,可谓一路坎坷,在漫天炮火中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十年内战,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无数先烈怀揣一颗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凭借一腔爱国的无私热血,深入龙潭虎穴,出生入死,英勇斗争,以身许国,才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和平。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铮铮脊梁,是一个时代的不朽丰碑。“你就是中华儿女的典型。”正如江竹筠在渣滓洞中的男友写给她的诗篇中的点睛之句一般。

以江竹筠为代表的那些烈士们的名字,在我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照耀着祖国的万里山河;他们的事迹,融入在代代传承的意志中,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江竹筠,就是我们熟悉的江姐。江姐壮烈牺牲之前,有一个尚在牙牙学语的儿子,如今,他怎么样了呢?

江竹筠与彭咏梧的革命感情

说起江姐,我们脑海里第一时间响起的就是那曲“一片丹心向阳开”的慷慨壮歌《红梅赞》,伴随着一道蓝裙红衣白巾的傲雪凌霜的身影浮现。戏曲舞台和银幕上的江姐,都是一副身量高挑、性格亲切的中年大姐的形象,温和的气质,坚定的语言,有着让人信服的神奇力量。

然而,其实江姐本人英勇就义时只有29岁,还处在正当美好的青年时期,她身高不到一米五,娇小柔弱的躯体内却暗藏着山岳般不可动摇的革命意志,与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铁骨脊梁。

19岁的江竹筠,深感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不易,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踏上了过程曲折却通向光明的革命道路。而彭咏梧是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他在重庆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中央信托局的一名中级职员。两人属于革命同志。

年,彭咏梧当时28岁,他早在云阳老家已经和谭正伦结婚生子,但为方便开展工作,保持对外捏造的假身份,彭咏梧不得不与老家的家人断绝联络。这一年,信托局分配宿舍,为了利于地下工作,彭咏梧申请独立住房,然而按照规定,独立住房只有有家属的人才能申请。

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入党4年,深得组织信任的江竹筠被安排成了“彭太太”。恰逢此时,彭咏梧的老家云阳遭遇日本轰炸,据传言彭咏梧的妻儿在轰炸中不幸丧生。

彭咏梧万般悲痛下,陪伴着他的是革命战友江竹筠,而后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感情逐渐升温,两年后经党组织批准正式结为夫妻。一年后,他们的孩子彭云出生了。

然而在年底,彭咏梧在重庆的大街上偶遇已经投身革命的妻弟谭竹安,才知道自己原先的妻儿丧命的事情是谣言。谭竹安非常不能接受彭咏梧另娶他人,心存芥蒂。之后不久,谭竹安到一个地下党组织联系点联系工作,在这个地方他意外见到了江竹筠。

江竹筠向他讲述了自己和彭咏梧这些年在重庆的经历,她还说,等到革命胜利后,再理清这段关系,并表示愿意把彭咏梧还给谭正伦。她的坦荡与胸怀让谭竹安肃然起敬,二人从此以姐弟相称,成为坚不可摧的革命友人。

谭正伦也接受了江竹筠。年初,彭咏梧遇害,江竹筠强忍悲痛,接替了他的工作,半年之后,不幸被捕,在渣滓洞中受尽酷刑,始终咬紧牙关,不肯向军统泄露一个字。当时江姐仅有29岁。

国民党企图抓捕江姐一岁多的儿子彭云,想以孩子来威胁其就范。谭正伦冒死来到了重庆,带走了尚在襁褓中的彭云,才使得敌人的阴谋没有得逞。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革命者和其家属,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的伟大而无私。

江姐后人彭云的选择

七十年后的今天,重庆三峡博物馆中,静静躺着一封江竹筠写给谭竹安的亲笔书信。这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后,渣滓洞监狱内,江竹筠以棉灰为墨,以竹筷为笔,以草纸为信纸写就的家书,可以说是江姐绝笔,不到三个月后,便壮烈牺牲。

在这封遗书中,江竹筠做了最后的托付,她将彭云托付给谭家姐弟,她说,若自己牺牲,希望彭云今后也能走上父母未竟的道路,以建设新中国为志向,为国家鞠躬尽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然而,彭云的路并没有像母亲期望的那样走。从小到大,彭云的成绩不错,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恢复后,赴美留学并担任教授,而后携妻带子定居美国,现在已经是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了。

若是一位出身普通的学者,能做到美国知名大学终身教授,那是会人人称赞一声为国增光的,可是彭云不一样,他是烈士江姐的儿子,他身上流着革命志士的鲜血、又是我国精心培养、寄予厚望的人才,无论出于江竹筠、谭正伦两位生他、养他的中国母亲的遗愿,还是国家的悉心栽培,他都应该在学业有成之后回报国家的。

记者曾经采访过彭云,谈及江竹筠的遗愿,彭云万分遗憾地说,当年因为错过了回国的最好的机会,而如今的自己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已经有心无力。但不管身在何处,他的心中还是很爱国的,这样就够了。

而彭云的儿子彭壮壮继承了父母的天分,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彭壮壮选择回到北京,这算不算间接完成了江姐当年的遗愿呢?

有人认为,彭云辜负了国家的培养,更辜负了烈士母亲江竹筠临终前的期待;也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或者有他的身不由己,这不分对错。

其实,当立于重庆解放碑下,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当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千千万万个革命烈士们,投来的那亘古长存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目光。

顺着这道目光,我们看向解放碑下繁华喧闹的步行街,由此延伸,看向新中国如今的繁荣昌盛,自信强大,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中华大地之上再无战争,像当初彭云一样大小的孩子都再也不必要东躲西藏,而能拥有幸福的童年。最起码,这个和平盛世,已如先烈们所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