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人的故事李万智在世界屋脊守护温暖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4321506.html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安俐实习记者李馨王可心)这里空气稀薄,低温缺氧,气压及含氧量都不及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二。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是自然秘境,是“生命禁区”。然而,当我们驱车行进在西藏大地上,总能看到一座座电塔巍然耸立,即使雪域高原施工困难、人们居住分散,但电力带来的温暖和便利,总能带给人们长久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黑暗腐朽的旧西藏,百万农奴却从未体验过电力带来的光明。和平解放以前,西藏仅有一座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的小电站,全区电力发展基本为零。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如今,青藏、川藏、藏中、阿里联网四条“电力天路”为雪域高原织起了光明网,高耸入云的铁塔拔地而起,电线翻山越岭,将光明带到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几代西藏电力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世界屋脊”建起电力天路。

“总书记要求我们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这是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更坚定了我们矢志不渝地促进西藏电力事业进步的决心和信心。”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总支书记、副院长,阿里联网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李万智说。20多年来,为了将光明送进西藏的千家万户,他和同事们先后参与了西藏自治区“三期农网”“户户通电”等农网工程建设,主持管理了藏中、阿里两条“电力天路”的架设工作,李万智用双脚丈量雪域高原广袤的土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员的初心使命,他像雪域高原上的一座铁塔,守护着这份温暖和光明。今年6月,全国“两优一先”名单公布,全国优秀共产*员名单中,李万智光荣在列。

从“一家有灯”到“万家灯火”,无奋斗不青春

李万智的父母是青藏线五道梁路段的养路工人,作为“藏二代”的李万智,从小便和父母生活在这里。五道梁位于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地区,地高天寒,四季皆冬。“小的时候没有电用,基本上都是点着煤油灯挺过来的。煤油灯的灯光特别昏暗,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亮堂堂的家里学习和生活。”李万智说。

年,拉萨羊湖电站建成,解决了拉萨长期冬季缺电的矛盾,但因为供电量不足,拉萨经常出现划区域分时段停电的现象。这一年,青年李万智被分配到拉萨电业局工作。拉萨电网范围小、线路严重老化,这些问题,李万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国家对拉萨城区电网进行改造后,虽然停电的次数减少了,但农牧民群众的用电缺口仍然存在。“作为一名*员,我心里着急啊!我时常在想,能为老百姓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让千家万户用上永不断电的电灯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李万智说。

年,在*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西藏自治区*委*府和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建设和改造堆龙德庆、米林、白朗、聂荣、噶尔等32个县的电网。这个消息让李万智激动万分,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农网项目管理人员的他,终于迎来了实现夙愿的机会。

李万智(左二)在工程现场。本人供图

为了确保电网项目真正为当地百姓解决用电困难,李万智深入各县调研,掌握一手资料。“最困难的是从零开始,每乡有多少户,乡与乡之间的距离,当时各个县都没有这些基础资料,要通过实地调研才能知道。有些村子不能通车,甚至骑马都要骑两天才能到,但是老百姓用电的愿望非常迫切,所以再难我们也要去勘测、去解决。”从海拔米到海拔米,从初春到寒冬,32个县的每一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其间,居无定所、冷菜冷饭是常态,交通不便,遇到极端天气,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李万智回忆:“阿里昆莎机场的线路建成后,在验收的途中,我们一行四人遇到了一场近二十年来最大的暴雪。被困三天四夜,长期在雪地停留,我们几个也得了不同程度的雪盲,两眼肿胀,不停流泪,看东西都是重影的,有三四个影子在眼前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万智和同事一年的努力,西藏自治区“三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让5.2万户24万余人享受到了稳定的供电服务。看着老百姓载歌载舞迎接光明,李万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幸福,“无奋斗不青春!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值了啊!”

何谓“渺小”何谓“伟大”?藏族老阿妈的笑容说了算

藏中联网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完成这项超级工程要突破“生命禁区”。越横断山,穿“三江”断裂带,跨青藏高原腹地……单单是需要翻越的米以上高山就有5座,跨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更是多达10余次。有一种山脊被工程人员形象地称为“刀背梁”——三面悬崖峭壁,像菜刀刀背一样立于天地之间,无数基铁塔就要架在这样的“刀背”之上。

李万智在工程现场。本人供图

一面是矗立眼前的高耸群山,一面是汹涌的江水,脚边的一块岩石顺着山崖滚下去,瞬间就会被江水裹住,不见踪影。在李万智看来,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作业,最考验毅力。周边地形起伏落差非常大,高的地方海拔多米,低的地方海拔多米。“落差如此高,我们到达作业的施工点位上是非常难的。在刀背梁上建塔,单单是要到达每个卡位点,一爬就要五六个小时,甚至有些时候八九个小时。每次爬山的前15分钟,感觉肺像快炸了一样,对身体素质也是极大的考验。更别说在低气压的条件下施工了,更是难上加难。”李万智说。

如果说高原反应还能慢慢适应,那么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就是阻挠工程进展的更大“拦路虎”。“为保护当地的原始森林,我们将铁塔高度提升至60米—70米,比同等级工程的铁塔高出30%左右。但铁塔一高,自重也就增长,这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李万智说。

困难总是出现得猝不及防。在米林县施工场地,和原来地勘预想不同,当施工团队的铁锹挖下去时,等来的不是坚硬稳固的岩石,而是面粉般的细沙。“越往下挖,沙子就越有可能往里面涌,如果在这里开工,施工难度和潜在危险可想而知。”面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就要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周密讨论、重新勘测、制定方案……经过一轮又一轮重新论证,李万智和团队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最终我们选择将塔位做适当平移。在实施过程中,又做了锁口,一层一层地往下浇筑,每挖一点就要打上用砂浆、混凝土和钢筋制成的护壁,最后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

走在施工现场,目光所及,皆是皑皑白雪。李万智坦言,“有时候我们爬到山顶,看远处的群山,看脚下的江水,就会觉得人实在太渺小。但当工程建成之后,看到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又感觉人类竟然能创造如此宏伟的工程,在海拔多米的地方建成‘电力天路’,是如此伟大。看到藏族老阿妈用上稳定供电后的笑容,感到自己也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了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时光荏苒,“李万智们”的脚步依然坚定

雪域高原实现“万家灯火”,靠的不止是一个“李万智”。这些年,李万智带领更多青年团队,从海拔0米到海拔米,从春夏到秋冬,坚守在高原上。

“让西藏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电的光亮”,也从李万智的梦想,变成了“李万智们”的梦想。在西藏日喀则拉孜县与定日县交界处的嘉措拉山上,阿里电网联网工程4R号——世界最高的千伏输电铁塔成功组立。海拔米!这个曾被看作不可能实现的高难度工程,被青年工程队员们完成了!

李万智在阿里联网工程现场。本人供图

对一般人来说,在这里站着呼吸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还要把铁塔基础全部建设起来。很多参建人员上去了,站都站不住,更干不了活。有些时候,施工人员要背着氧气瓶,一边吸氧,一边施工。在接近50天的修建时间里,在雪地反射光线照射下,尽管戴着墨镜等防护用具,青年队员们的皮肤仍然被晒得黝黑,有的甚至开裂,用李万智自己的话来说,“皮肤就像煮熟的土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障队的支援就显得格外重要。

李万智(左二)在阿里联网工程现场。本人供图

李万智领导的医疗保障队和施工队员们同进同出。工程沿线总计配备了名医护人员,白天作业时医护人员全程跟随,晚上休息时也会安排护士巡检,及时送药。在萨嘎变电站的作业中,施工人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高原环境中,队员容易患上肺水肿、脑水肿,医疗队便配备了高压氧舱,以便遇突发情况时工人们能够及时得到救治。李万智说:“一定要确保我们这些人能够上得去,能够站得稳,还能够干得了活。”

为确保工程按期高质量投运,李万智始终不忘提振士气,在各种场合不断激励着建设队伍:“不管山有多高,我们都能立塔成峰;不管路有多险,我们都要使命必达。”他带领参建的余名共产*员身先士卒,攻克高海拔地区冻土基础施工、生态环境保护、生理健康保障、设备绝缘等难题。年12月4日,阿里联网工程正式宣布投运!

夜晚的布达拉宫广场,灯火通明,来自全国的游客汇聚于此,在暖色的灯光下载歌载舞,欢笑声不绝于耳。阿里联网工程的投运,标志着全国陆路地区最后一个地级行*区域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西藏也由此迈入了主电网覆盖全区7地市、74县(区)的统一电网新时代,书写了西藏电力发展的崭新篇章。西藏老百姓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谢谢”,让李万智深深感动。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电网飞速发展,走过了其他省市电网20年、3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追赶与跨越,创造了电网发展奇迹。

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藏人民的用电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这是*关心西藏、为西藏人民办实事的切实体现。如今,光,照亮了整个雪域高原,也照在了人民群众的心间。作为生活在西藏的人,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西藏的变化,也感受到了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始终把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放在首位的决心。”李万智说。

一代又一代像李万智一样的西藏电力人,传承发扬“老西藏精神”,攻坚克难,扎根雪域高原,解决和改善农牧民的安全可靠用电问题,为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挥洒着汗水。“阿里联网工程结束之后,我现在调到那曲市了,这是西藏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他语气严肃而认真,“我们要全力保障电力的供应,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电力支撑。”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