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船精神闪耀世界屋脊共富之花绽放雪域 [复制链接]

1#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710733.html

今年是中国共产*成立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同时也是浙江对口支援那曲、嘉兴对口支援色尼区26周年。26年来,嘉兴围绕脱贫攻坚任务,累计委派9批援藏干部奔赴西藏。一批又一批的嘉兴援藏干部克服高寒缺氧、扎根雪域高原,在奉献边疆、建设羌塘的点滴行动中,忠实践行“红船精神”和“老西藏精神”,让“红船精神”闪耀世界屋脊。

近日,嘉广集团派出记者远赴西藏采访报道,记录嘉兴对口援建,大力推进产业援藏、民生援藏、乡村振兴等工作,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共享共建共富美好生活。今天我们先来看下篇,了解援藏干部如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路上,一个不能少。

西藏有句谚语,“远在阿里,苦在那曲。”这是因为地处藏北高原的那曲是西藏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平均多米,作为全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这里高寒缺氧,大风凛冽,冻土坚实,曾经是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不过,就是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茫茫草原上却建起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温室大棚。

记者高艳涛:这里是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凯玛村,在海拔将近米的地方,建立起一座生态大棚,这里种植的这片绿油油的不是蔬菜,而是牦牛吃的鲜草。

西藏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嘎桑加才介绍:“这个温室大棚是年4月份开始我们在这边弄的,我们也在做实验,主要是这边的海拔高,冬天能种上鲜草,牦牛能吃鲜草,以前是没有实现过的。”

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奶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而让牦牛冬天里吃上鲜草,将大大提升奶源的质量,为此,如何在这座海拔最高的温室内,种好牧草成为一项科研课题,比选草种,严控温度、湿度等条件,经过技术人员反复实验,目前,这项课题已经初获成功:每平方投入4公斤种子,通常牧草生长7到14天,就可以达到20厘米高,可产出鲜草32公斤,这意味着今年冬天,畜牧基地多头牦牛将首次在寒冬里吃上鲜草。

“当时我们没有什么检测设备,援藏给我们投入了十万元的资金购买了一些检测设备,后续去年也给我们投入了多万元的资金,给公司下一步运营,公司管理、技术支撑上面的一些技术指导人员。”嘎桑加才说。

在高海拔的寒冬种植鲜草首获成功,现实影响深远,早在年,原名还是那曲县的色尼区就被授予中国特产(牦牛)之乡,牦牛养殖是当地农牧民赖以生存和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初步统计,今年当地牦牛养殖量超过42万头,数量是整个那曲市的四分之一。该项技术如果能够推而广之,将让整个地区的牧民实现增产增收。

嘎桑加才说:“我们探索出了适合藏北牧区的一个运营模式,一个‘一十百千万’的运营模式,一是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十个奶源基地,十个奶源基地带动百个村级合作社,百个村级合作社带动千户牧民,千户牧民要带动万头牦牛、奶牛的养殖。”

援藏不仅要攻坚克难,帮助农牧民做好、做优主业,还要千方百计帮扶农牧民拓展副业,才能真正让他们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在色尼区南部新区的那曲嘉实服装有限公司内,当地农牧民放下了手中的皮鞭,拿起了绣花针,正一针一线,赶制一批服装。

那曲嘉实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昌秀告诉记者:“我们只管把他们培训好,过来生产,订单都是经过*府帮助签下来的,资金拿过来周转,还给这些培训员工费用,培训员工工资都是三千至三千五百元左右。”

张昌秀告诉记者,刚刚起步的公司是去年7月由嘉兴的服装企业捐助投资的,今后全部达产后,年产12万套服装,可解决当地劳动就业人,未来将成为当地服装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培训基地。而这家工厂一壁之隔,年产5万只箱包的标准化工厂也在建设中,这两家工厂填补了色尼区服装、箱包实体工业制造业空白,将引导更多的农牧民从牧场走进工厂。

那曲市色尼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索朗曲珍表示,在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产业带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下,很多群众参与到了发展中,带动了转移就业,促进了消费扶贫,给群众带来了新的致富观念。

近年来,色尼区人民生产生活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当地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嘉兴的对口支援,离不开一批批援藏干部的奉献。

据了解,嘉兴第九批援藏工作组进藏两年来,扎根雪域高原,在奉献边疆、建设羌塘的点滴行动中,忠实践行"红船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筹措计划外援藏资金万元、设备物资价值约余万元,着力在智力支援、产业发展促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交流交往交融、文化教育上求突破,一笔笔援助资金、一个个重点项目、一项项民生工程,犹如格桑花一样开遍羌塘高原。

那曲市色尼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索朗曲珍表示:“一批批的援藏干部把‘红船精神’带到了那曲,跟我们的‘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相融相通,一脉相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援藏干部和色尼区所有*员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创造了色尼区今天的发展。”

嘉广集团记者

李国强高艳涛范晓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