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班戈谐钦之花绽放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本文转自:中国西藏网

不久前,藏北高原班戈县举行了一场以班戈谐钦为领衔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文化展演活动。我这位班戈“荣誉县民”闻讯后,甚是激动不已,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不由得想起有关班戈谐钦的故事。

班戈谐钦(意为隆重的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那曲市最具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它的舞蹈队形有圆形、半圆形或直线形等,动作根据每首歌词的内容、特点和节奏而定,动作粗犷豪放,舞步轻快有力。

说起班戈谐钦,我与它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呢!

这是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结束后,记者原型唐召明(中)与班戈县谐钦民间艺术团的年轻舞蹈演员一起在舞台上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年10月13日摄)

“在敞亮的舞台上,藏族原生态歌舞宏伟壮阔的烘托下,故事徐徐展开:年轻的记者在高原采访,被暴风雪所困,后经藏胞救助死里逃生。其间,他偶遇患有重病的藏族牧女,竭尽所能帮她获得新生……”这是新华社年就《圆梦》歌舞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的一则人物报道。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离开西藏工作岗位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该剧的主要“原型人物”。说起此剧,它与我身上流淌着34年的青藏高原的血液有关,更和我与西藏人民所结下的深情厚谊有关。其实,在感恩西藏人民的过程中,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这部由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出品的《圆梦》歌舞剧,是为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也是为纪念青藏铁路开通九周年而作。

从年4月开始,我跟随《圆梦》歌舞剧主创团队数次往返于藏北高原班戈县等地实地采风。

为了更好地演绎《圆梦》这个发生在藏北高原的真实故事,原汁原味地体现藏族特色,该剧邀请了在《中国好舞蹈》一举成名的青年舞蹈演员白玛次仁担任《圆梦》的重要舞蹈角色,并邀请了20位来自班戈县谐钦民间艺术团的年轻舞蹈演员。这些年轻的舞蹈演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舞蹈训练,反而让他们的舞姿更具有藏族舞蹈原生态的张力和感染力。

这是班戈县谐钦民间艺术团的年轻舞蹈演员,在家乡的班戈草原跳起欢快的“锅庄”(圆圈舞)(唐召明年5月21日摄)

西藏是名副其实的歌舞海洋。比如,民歌和歌舞中的“谐”就有拉鲁(山歌)、卓鲁(牧歌)、勒谐(劳动歌)、阿谐(打阿嘎歌)、果谐(圆圈歌)、巴谐(巴塘弦子歌)、达谐(箭歌)、羌谐(酒歌)、次加(对歌)等,它们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和咏调各具特色。其中比较古老的谐钦种类多,表演规模也大,表演时分男、女队,歌首是谐钦表演的重点,只唱不舞,所填歌词可反复吟唱,中间一段是以嘘声伴随节奏进行舞蹈;歌尾是热烈欢快的快板歌舞。它的曲调很丰富,一般分为“达仁”“达通”两种,即长调、短调。

在西藏,歌舞是不分家的。每位藏族同胞,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然后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会自然舞动起来。

班戈谐钦是从不同歌曲当中提炼而自创出来的,内容源自一千多年前祖辈们到藏北驮盐时的盐歌、到藏南驮粮时的粮歌、剪羊毛时的剪羊毛歌、打酸奶时的奶桶歌、赞美山水时的山歌、赞美牛羊肥壮时的放牧歌等,体现了藏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班戈县谐钦民间艺术团的年轻舞蹈演员在家乡班戈县城演出时,跳起欢快的传统舞蹈(唐召明年5月21日摄)

在广阔的农牧区,人们也总是边干活边唱歌,并常常以舞蹈动作相配合。农民送肥有送肥歌、耕地有耕地歌,牧民放牧有牧歌,甚至连接羔育幼、拴牛牧羊也都有其独特的歌舞。

《圆梦》艺术监督、舞蹈编导殷梅是一位在海外现代舞的舞台上耕耘了20多年的华人舞蹈家,曾获美国国家福伯莱特学者大奖,现任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戏剧舞蹈系终身教授及舞蹈系主任。她说:“西藏若是一首歌,唱的是心灵节奏。西藏若是一场舞,跳的是灵魂的舞者。”

年7月初,《圆梦》艺术监督、舞蹈编导殷梅和导演贾新民等人来到班戈县采风,搜集舞蹈素材并甄选演员。按照原计划,他们此次要从班戈县谐钦民间艺术团挑选三五名舞蹈演员到北京参加《圆梦》的排练和演出。

这是在班戈县采风甄选演员时,《圆梦》艺术监督、舞蹈编导殷梅(右)在与班戈县谐钦民间艺术团的年轻舞蹈演员进行交流(唐召明提供,年7月1日摄)

在海拔多米、氧气只有平原一半的班戈县,殷梅他们虽然备尝因高寒缺氧而整夜难以入眠的痛苦,但却有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当那些年轻的牧民演员穿着藏装,跳起豪放、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时,抱着枕头似的氧气袋边吸氧、边观看的殷梅惊讶地发现,他们身上有种天生的音乐律动感。

在殷梅看来,这些藏族孩子的肢体语言虽然比不上专业舞蹈演员,但他们却带着一股与生俱来对舞蹈的热情。这不正是《圆梦》从故事本身到舞者,都要体现的西藏最本真的文化特色吗?于是,她和导演贾新民商量,把班戈县谐钦民间艺术团的20名演员一个不漏地全部选到北京进行排练演出。

临别时相互拥抱的泪水,洒满了殷梅他们和藏族演员的衣襟,当问及这些藏族演员愿不愿意到北京做一台藏歌乐舞演出时,这些年轻的演员全都一口答应,欣然应许。

7月下旬,班戈县谐钦民间艺术团的20名年轻舞蹈演员乘火车来到北京。殷梅成了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双重老师。在北京昌平排练地,我几次见到这位身着黑色衣裤,配着及膝棕色长靴,扎着略低的马尾,柳叶眉的舞蹈家。

如何把原生态舞者身上的藏族元素挖掘出来,呈现给观众?如何在系统训练的情况下,又能保留他们身上的“天性”?为此,殷梅在与所有汉藏演员的磨合过程中,不仅精心编排每一个舞蹈动作,还专门给藏族演员“吃小灶”,手把手地、不厌其烦地为他们纠正每一个动作,使他们很快在舞蹈艺术方面有了进步。同时,藏族演员加入《圆梦》的舞蹈编排,他们所呈现出的忘我状态和不含任何雕琢的天然韵律,也为《圆梦》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这是班戈县谐钦民间艺术团的年轻舞蹈演员,在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礼堂进行彩排时的剧照(唐召明年9月28日摄)

谈起参演《圆梦》的20名藏族牧民演员,殷梅说,“这些孩子平均年龄18岁,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这反而让他们的舞蹈更具有原生态的张力。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很多甚至连拉萨都没去过,但他们身上流淌着一种质朴、善良、让人感动的力量。在来北京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这些藏族孩子训练非常刻苦认真,每个人都瘦了,闲下来他们还热情地帮助剧组的其他人,‘老师,要不要帮你打水?老师,要不要帮你洗衣服?’……他们与北京赫宇鹰扬艺术团的汉族演员结下了深厚友谊,真的让全剧组的人感受到了藏族孩子的善良与纯真。”

殷梅在与中石化援藏干部、班戈县常务副县长王飞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