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拉提空中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 [复制链接]

1#
盖博士盖百霖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328633.html

西藏的那曲羌塘草原,背后是连绵起伏的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脉,牧草是短小似寸头但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苜蓿草,畜群是黑色的牦牛,牧人的居所多是黑色的帐篷。在羌塘草原看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家乡附近的草原是坝上草原,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草原吧,是农耕民族向游牧民族过度的地带。也有山但山不高,是高原草甸,看不到雪山。那拉提空中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原植物区,水草丰美,是哈萨克牧民的聚集地。背后是绵延起伏的天山山脉,也有雪峰但不如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脉雪峰积雪厚重。牧民居住的是白色的毡房,牛马羊骆驼遍布草原。几年间,我竟也走过了祖国的不同草原,见识了不同的游牧民族,领略了不同的草原文化。遗憾的是还没有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

老公背倚着雪山留个影,天山山脉脚下的空中草原我们来过。

金黄的草地,洁白的毡房,绿色的山坡,墨绿的森林,这是一幅色调明丽的秋日山水画。

小路曲曲折折延伸到不同的方向,穿过河流小木桥漫无目的地向东走去。

看到山脚下彪悍悠闲的的马匹,萌生了骑马上雪山观景台的想法。随口和老公轻轻一说,坐在不远处河流木桥上的一个哈萨克牧民马上就过来招揽生意。游客的增多,牧民也学会了合作共赢,几家联合在一起,分工协作。懂汉话的牧民负责招揽生意,不会说汉话的马匹主人负责带着骑马。这个招揽生意的哈萨克牧民,他也不是屁股后面跟着黏着你,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河边的木桥上静等,不让人讨厌。说好价钱,骑着马上到雪山观景台我和老公两个人两匹马一个半小时每人元。是来回的价钱。

老公自己骑一匹马,我和哈萨克牧民大哥合骑一匹马。两匹马的缰绳起初攥在哈萨克牧民手里。老公不如我胆大我想自己骑,可是哈萨克大哥却不乐意,他怎能和我老公合骑一匹马呢,两个大男人多斤的重量啊。

马不是沿着能看出路的路走,它们按自己的路去走,走自己的马道。一会儿上了陡坡一会儿又去了干涸的河道,见了树也不绕道走。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骑马,原来骑马只是为了照相,骑马只限于上了马鞍照完相马上下来。第一次真正意义骑在马背上,把身体坐在马鞍里,手握着缰绳,脚伸进了马蹬。发现骑马也不难,手中的缰绳就是驾驭马的方向盘,拽紧缰绳马就停下,放开了它就走。脚蹬可以更好的保护马背上的自己,可以增加脚步的发力点。真想一个人放开缰绳骑马,老公不允许,马的主人也不同意。

骑着马开始上山了,草坡上是密密麻麻的草原鼠的洞。有车轮压过的痕迹,是牧民骑着摩托车上山放牧留下的。我们这两匹马的主人哈萨克大哥能听懂汉话但只会说简单的汉字,连不成句。一路走我不停地问,他大多时候除了吆喝马发出“啾啾”地声音外,几乎保持沉默。我问他骑摩托车放牧好还是骑马放牧好,他回答“骑马”。

对面走过来两个骑马下山的,我们兴奋的互相打招呼问好。

我在前面高高地举着手机调到“自拍模式”,后悔没带自拍杆。发现老公刚开始浑身紧张,双手紧紧抓着马鞍不放。

一路拍了很多录像,很是有趣,这里却发不出来,甚觉遗憾。

我自己牵了缰绳,也能顺着自己的意愿牵扯马行进的方向。坐在马鞍上一点也不觉得硌得慌,马儿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舒服极了。

马带着我们进入森林,一只野兔从我们眼前跃过。

森林里到处是倒下的枯树,年代长久的自然枯朽死亡,新生的又在不断生长,这也是自然生长法则吧。只是看到这么多朽木躺在地上多少心里有些惋惜。

森林很大,我们只是走到了半山腰,前面不远处就是雪山观景台。从各条路上上来的游客把马匹拴在了森林里的树上。也有游客是坐景区区间车上来的,每人80元。

我和老公正儿八经地骑着马留个影。

把马拴好,我们去观景台看雪山。回过头看我们骑着上山的马,发现两匹马是如此得健壮。

从观景台看雪山看塔松看巩乃斯河远没有我们骑马上山有乐趣。观景台上聚集了很多游客,大多是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我也懒得和他们去挤。一个人去倾斜度极为陡的山坡疯跑了一圈,让自己沾点那拉提空中草原高山森林雪山的灵气。

坐在绿草如茵的山坡,看对面的塔松高耸,听巩乃斯河涛声拍岸,皑皑雪山下的我也是吸足了这天地之灵秀,但愿以后不再愚笨木讷。

哈萨克大哥牵着两匹马的缰绳我们开始下山,也许是担心他的马儿受累吧,他徒步走很远的路领着我们。马儿打着响鼻,哈萨克大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再过10天他们将迁徙到冬牧场去了”。环北疆这一路走来这个季节看到过很多转场的畜群和牧民。李娟在她的《冬牧场》里说“春天接羔,夏天催肥,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是啊,牧人的一生呢?天亮放牧天黑牧归,春秋生活在春秋牧场,夏天转战夏季牧场,冬天又要去苦寒的冬窝子。一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这就是游牧民族,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维持着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路坐在马鞍里享受着马儿的颠上颠下。眼瞅着那么高的陡坡,马儿却轻松地下到河里,淌过河水,爬上平整的的地面。我和老公兴奋地嘀咕“这元可是没有白花。”

草原飞禽很多,骑在马背上抓拍不到,看到了游客中心的建筑物混杂在白色的毡房之中,现代化的气息和古老民族的气息相互融合。

点点的白色毡房,云移的马匹牛羊,是那拉提空中草原的一景。

这家门口竟然拴了一只鹰,没有我托举过的那只金雕看起来神勇。老公逗弄着拴着的鹰。

回到了小木桥,再和背后的雪山留张合影吧,某年某月某日我来过。

策马而过的哈萨克牧民。

团里旅友镜头下的哈萨克孩子。

我镜头下的西藏孩子。看着这些生活在荒野里的孩子,自由自在,野性,独立而坚强。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该是怎样的想法?互相学习吧!

下午2点多,新疆的正午时分,我们将离开那拉提空中草原。云涌上了西边的天山山脉,牛羊在静静地吃着草,午间的炊烟升腾飘渺,拉普特拉河蜿蜒流淌。属于这里的永远地留在这里,我们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

从空中草原下到森林草坡,有牧民在打草,从车窗看着他勤劳的身影又想着李娟在《冬牧场》里的文字,“羊的一生是牧民的一年,而牧民的一生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