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学良晚年自述我以前从不迷信,在杀杨宇霆 [复制链接]

1#

年1月10日晚,少帅张学良的帅府内,数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冬夜的一片宁静。

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听完卫士念词后,还没来得及反抗就应声倒下,稀里糊涂地被了结性命,帅府仆人将尸体裹上了一道地毯后就送回他们家里。

令这两个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决定自己两人生死的,竟然是来自于少帅手中一颗普普通通的硬币。

根据张学良晚年口述,自己在杀他们两人时进行了一番矛盾的心理斗争,“当时我不想杀他”。

平时从不迷信的他决定在杀这两人的时候“迷信一回”,听天由命,让硬币投掷的结果决定这两个人的生死,如果连续三次正面就下令杀人。

令张学良感到意外的是,这三次投掷结果全部都是正面。

“我想这钱不对。”于是张学良决定重新投掷硬币,以三次反面定他生死。未料到这一次怪事继续发生——又是两次反面。

在第三次时,张学良交出硬币让旁边的太太投掷。投掷完只听太太一声哭泣,张学良很快明白了投掷结果,这是天意,于是痛下杀手。

张学良所杀的这两人,都是在近代东北史上两位显赫一时的人物,常荫槐是东北近代交通事业的得力人才。

另一位杨宇霆更是重量级人物,胡适评价“他若不死,东北必不会如此轻易失掉”。

蒋介石的智囊陈布雷评价此人为国家干城之材,“尤为日本人所忌”。

他就是被时人称为东北小诸葛的奉军大将杨宇霆。

杨宇霆何许人也?张学良为什么要在杀他的时候用硬币决定呢?他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杀掉父亲留下的股肱重臣呢?为什么在晚年流露出后悔之意呢?

(晚年张学良)

要说清这些,就得先从杨宇霆在东北军的发家之路说起。

东北小诸葛张作霖的左膀右臂

一说起最早的东北军,大部分人眼中想象的可能是一幅从马匪起家、讲究三国演义式义气的绿林好汉画面,毕竟张作霖和其拜把子兄弟就是绿林起家。

不过到了后来,东北军却成为全国装备最精良、配置最齐全、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让全国军阀都闻风丧胆,这其中离不开杨宇霆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张作霖与杨宇霆)

和其他出身于马匪的老将不同,杨宇霆喝过东洋墨水,清末在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学成毕业,具备出色的军事理论修养,对军械装备了如指掌。

他是东北军内难得的人才,回国之后从炮队队官起步,一路平步青云,屡立大功。

初期奉军装备老化,训练一般,完全不能和直系、皖系相提并论。

为了扩充军力,杨宇霆不择手段,在年利用直系皖系的内斗,策划了一起震动国内的“秦皇岛军械案”。

(直系冯国璋)

当时直系冯国璋向日本借款买了一笔武器,日本人正将军械运到秦皇岛准备交接给直系。

杨宇霆从内线得知消息后,立即动身前往秦皇岛,他以一份伪造的军械交接文件骗过了日本人,并马上将武器通通加急运往关外。

这次军械案足足为奉军平白增添了7个正规旅的装备,鸟枪换大炮,让张作霖一跃成为全国仅次于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第三号人物。

不过稍后因为杨宇霆被怀疑私自编练军队而被张作霖贬官赋闲。

后来手中人才欠缺的张作霖不得已再次请这位小诸葛出山,授以东北总参议职位。

在杨宇霆主持下,奉系裁汰老弱、加强训练,还着手建立起了一支相对完整的空军海军,短短两年时间内面貌焕然一新。

(东北军装备的法国雷诺坦克)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经过他整编的奉军一举击败吴佩孚,长驱直入,横扫关内数省,杨宇霆得以凭功升任江苏督军。

杨宇霆的“小诸葛”称号还体现在“足兵足食”上面。

打仗离不开的是军械和粮饷。

从年开始杨宇霆负责东三省兵工厂的军备生产工作。

他一方面引进了德国、英国技术人员以抵消日本的影响,重视引进最先进的国际武器技术,另一方面尊重人才,给予优厚待遇。

(东三省兵工厂)

在他手下的兵工厂得到了长足发展,每年所产枪支达6万,日产子弹最高40万发,大炮年产门以上,被日本人誉为“东方第一”兵工厂。

在农业生产方面杨宇霆也颇多建树。

当时东北土地肥沃,地广人稀,荒地较多,又不像关内连年战乱,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为此杨宇霆发起了拓荒运动,从关内引进了不计其数的农民来此开垦耕地,建立完善的田赋税收制度,使得东北军有了一个稳固的农业后勤基地。

时人这样评价杨宇霆:整军备械,如作霖之左右手。

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替张作霖的位置成为少帅。

身为小诸葛的杨宇霆非但得不到后主刘禅对诸葛亮那样的信任,反而被张学良当成了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而被狠心下手除掉。

(张学良)

一朝天子一朝臣恃功而骄的老将vs坐立不稳的少主

自古以来,资历深厚、功勋卓著的老将往往难以和新上台的少主相容,诸葛亮与后主刘禅这样的君臣关系在历史上少之又少。

大部分是老臣把持朝政废黜少主,或者少主设计除掉权臣,杨宇霆与张学良就属于后者。

起初,张学良对杨宇霆十分尊重,曾经主动提出和这位大自己16岁的老将拜把子,但却被杨宇霆所拒绝。

在杨宇霆眼中,与心胸宽广、老练毒辣的枭雄张作霖不同,张学良不过是老帅一个不成器的“老儿子”,骄纵的顽劣子弟,他手中有几斤几两几乎看得一清二楚。

(张学良与蒋介石合影)

特别让杨宇霆感到鄙视的是,张学良为了缓解精神痛苦而早早沾染上了吸毒恶习,手臂上尽是针眼,常常神情恍惚。

杨宇霆曾多次私下对其他人说“每天注射毒针甚多,将来必会自毙。”

一次,汪精卫作为客人来东北与张学良会谈,张精神萎靡,为了强打精神而去屋内注射毒针一个多小时,让汪大为不满,会谈不欢而散。

因此对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六子”,杨宇霆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人场合都不怎么尊重,屡屡直呼张学良小名“六爷、小六子”。

一次,杨宇霆家中老父做寿,宾客云集,张学良也带着夫人一起前来拜寿。

(杨宇霆)

然而让他大为难堪的是,自己贵为少帅,来到杨家得到的礼仪和其他普通宾客无二,只有几个客人看到少帅来了略略致意。

反倒是杨宇霆被客人前呼后拥,这一对比就连平时和杨家交好的夫人也看不下去,直言:“杨宇霆才是东北王!”

此时离杨宇霆被杀仅仅只有三天时间。

当然,礼仪上的蔑视只是张学良和杨宇霆二人不和的表象,实际核心是张杨二人的权力之争,张学良空有少帅之名,却有名无实、权力被架空。

据张学良所述二人最直接的冲突原因是,一次杨宇霆以不容商讨的口吻要求他将中东路督办吕荣寰换成自己中意的常荫槐。

张学良认为,常荫槐已经担任了黑龙江主席,这时再身兼铁路督办显然是不妥的,杨宇霆一派的势力会更加强大。

但是不容自己争辩,杨宇霆就逼令自己同意这份人事安排。

这种事情还不是个例。

(张学良)

有一次张学良和杨宇霆商量兵工厂扩建,张学良觉得此时财力紧缺不宜烧钱,后者却提出用铁路方面的盈余资金注入兵工厂。

可张学良心里突然回想起来,前段时间杨宇霆不是刚刚解释铁路方面没有余钱了吗?怎么这会又有资金了?张学良马上反应过来自己一直被蒙在了鼓里。

此外,在不少事情上,张杨二人针锋相对。

如开头所述,杨宇霆的罪名“阻扰国家统一”即是他反对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与蒋介石交好。

与此同时,日本人在一旁煽风点火,促使张学良下定了杀心。

(左,杨宇霆,右,常荫槐)

(三)将杨宇霆比作德川家康——日本人巧施离间计

根据张学良日文秘书陶尚铭回忆,张学良杀杨宇霆的原因离不开一本书讲述日本战国历史的书籍《日本外史》。

书中的一段故事让张学良感到惊吓不已。

(德川家康)

战国时,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临死时将未成年的老来子——丰臣秀赖托孤给包括德川家康在内的顾命大臣,希望他们能够尽心辅佐幼主。

谁知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死后暴露了真实面目,先是击败其他顾命大臣夺走实权,而后趁秀赖羽翼未丰直接发动大版夏之阵,逼迫秀赖自杀,并将所有丰臣家男丁尽数斩草除根。

这段故事多次被日本外交官加以渲染送到了张学良的耳中。

其中一位日本人还将记载该历史的《日本外史》一书亲自送给张学良翻阅。在德川家康灭族丰臣家时特意重点标记。

这让张学良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生怕自己成为丰臣秀赖第二。

按理来说,杨宇霆“阻扰国家统一”,反对东北易帜归顺于南京政府,这不纯粹是一个亲日派吗?日本人不应该支持杨宇霆吗?

(东北易帜报道)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杨宇霆极深的误解。

自始至终,杨宇霆对待的日本的态度从来是利用日本又同日本保持距离。

他曾亲口对蒋廷黻言道:“日本迈一步,他一定要迈两步。”

杨宇霆认为,眼下东北每年吸引内地移民人数在一百万以上,经济飞速发展,“时间对中国是有利的,”对待日本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

在张作霖时期,杨宇霆多次以“刘备借荆州”的套路向日本人开了许多空头支票以套取日本人的经济军事援助。

同时杨宇霆又在外交上竭力避免和日本直接硬碰硬,让日本人有苦说不出。

日本《朝日新闻》直接冠以“狡猾哉杨宇霆”标题对其进行报道。

在日方内部,也普遍认为“年轻的张学良较之具有强烈排日思想的张作相、杨宇霆等人更容易摆布。”

(张学良与蒋介石)

从事后来看,杨宇霆的观点确实是老成之见。

蒋介石政府名义上是中央,实际根本没有足够力量帮助东北。

反倒在后来中原大战时东北军不得不入关倒贴蒋介石,甚至可以说因为中原大战的兵力内调而造成了关外十分空虚,给了日本人以动手的机会。

(日军占领兵工厂)

杨宇霆力劝张学良:不换旗,战守自如;换了旗,就得听命蒋介石,进退失据。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日本人为何急于施放离间计。

杨宇霆诚为东北的一道顶梁柱,除掉了他,日本人也就能更顺利地实现占领东北的计划。

当然,杨宇霆之死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目无领导,骄傲跋扈,必定无法为张学良所容。

但张学良本人也缺少老帅张作霖的御人之术,人格魅力欠缺,自然无法令杨宇霆这样的老将心服口服,即使日本人不挑拨,杨宇霆恐怕也难逃一死。

结语

杨宇霆死后,张学良将决定他生死的那枚银元收藏在了保险柜当中。

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元帅府时,保险柜被人打开,日本兵本以为有什么金银珠宝,却没想到只是一块普通的银元,只得悻悻拿着袁大头离去。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

shxyo.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