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收件箱,却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类推销短信,时不时还会收到一些“老同学借钱”、“点击链接看照片”的诈骗短信,被垃圾短信困扰的同时,大多数手机用户还会受到各类陌生电话的骚扰,对方如何获知自己通讯信息,我们不得而知。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共享时代,难不成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也要被共享了么?
面对众人疑惑,手机卫士安全专家聚焦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结合近期海南、福建等地相关信息泄露和电话诈骗的案例,为广大用户揭开信息泄露的黑色面纱,提醒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谨防个人信息泄露和被窃取。
“内忧外患”的信息安全:监守自盗和黑客攻击是罪魁祸首
12月伊始,福建警方就已接到多起针对老人的电话诈骗,诈骗分子掌握大量老年用户的真实信息,目标明确地展开骗局且成功率极高,这一现象引起警方高度重视。警方顺藤摸瓜竟发现,诈骗分子获取用户信息的渠道十分简单,通过网上搜索即可找到信息贩卖者QQ号,在社交平台就可进行交易。更令人吃惊的是,根据买家不同需求,还可购得更精准的个人信息。
图一:不法分子在网上公然贩卖个人信息
如此全面、精准的个人信息究竟从何而来?
从福建警方近期破获的重大信息贩卖案件来看,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数是房产开发、销售、中介等内部人员,甚至有个别银行、相关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集、交换、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从中牟利。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黑客利用钓鱼网站、木马等恶意程序窃取用户隐私。日常生活中,打着促销、优惠等各类旗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