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巩悦悦
九年前,喜欢大海的朱柏杉考入中国海洋大学,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如今依然深耕在这一农学学科。随着年“齐鲁最美大学生”名单的公布,他的经历被再次提起。一个在读博士生何以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朱柏杉用一项项科研成果和一次次野外调研,做出了响亮回应。
在校期间,他学习成绩优秀,发表过11篇SCI论文,获得多项国家专利,连续五年扎根调研一线,奔赴高原湖泊援藏扶贫,还参与了“蓝色粮仓”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明年,他将迎来博士研究生毕业。
早在读高中时,朱柏杉就喜欢大海,与海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能引发他的兴趣。因此在填报志愿时,他选择前往海滨城市——山东青岛,并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结下缘分。
来到大学,周遭一切都让朱柏杉感到好奇,但他同时也经历着和同龄人一样的困惑与彷徨。最大的问号来自他就读的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头两年,我对专业课的感觉还是云里雾里的。”
变化发生在大三那年。他后来的研究生导师王芳教授当时教授的《水环境化学》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学院组织的生产实习让朱柏杉决心在水产养殖生态学方向继续深造。也正是从年起,朱柏杉投身到了水产学院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合作开展的精准扶贫项目。
卤虫卵是对虾养殖中重要的饵料产物。虽说海拔在米的双湖县有卤虫生物资源,但因开发欠缺,未形成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团队正是为此而来,他们此行的任务是调查卤虫生物资源,为当地卤虫卵深加工项目的研究和产业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临行虽然做足了准备,可困难还是超出了朱柏杉的想象。
刚到西藏那会儿,中国海洋大学团队遭遇最大的困难是有限的实验条件。由于双湖县没有调研生物资源的条件,实验用的纯净水和试剂都需要从拉萨拉到双湖县巴岭乡。而前往目的地的途中有20小时的山路,车爆胎或被掀进泥里是常有的事。
虽说一路颠簸,但当地居民和干部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了解到团队的科考任务,一位司机将装有试剂和纯净水的车开得很平稳。等到了巴岭乡,当地腾出最好的房子给团队做实验室,还将采泥采水等体力工作都揽了过来。
来到双湖县巴岭乡,团队遭遇的首要难题是语言关,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必须借助翻译。当年居住条件相对简陋,团队居住的地方只有沙发,大家睡觉都和衣而卧。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有队员在床上躺几天才能缓过来。
在一次极寒天的采样中,因为连续十几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和高原反应,朱柏杉身体突发不适晕倒在地。为了不拖累科研进度,在治疗出院后,他又马上投入到了调研工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的努力下,双湖县不仅建成了第一个科考站——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双湖科学考察站,还与中国海洋大学、烟台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普若岗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双湖县卤虫卵深加工项目的研究和产业落地提供技术支持。
“公司产能全面释放,预计为双湖县实现年增收余万元,为当地提供约个就业岗位。”最让朱柏杉引以为傲的是,卤虫卵深加工产业带动脱贫和促进致富的效果明显,年底,双湖县正式脱贫摘帽。
每次西藏科考时长在半个月左右,朱柏杉总共去了六次。从年到年,三年间双湖县的变化他看在眼里,也感受到了国家为实现脱贫攻坚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让朱柏杉印象最深的,是西藏当地扶贫干部的兢兢业业。“当地有很多小村子,有的几十人,有的几百人,村子与村子之间可能相隔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但全都通网通电了。能想象到,当地干部为扶贫项目付出了很大努力。”
脱贫攻坚的成就还体现在从拉萨到双湖县的路上,在朱柏杉的记忆里,年当时路还崎岖不平,如今基本都是平整的道路了。至于实验室,以前需要专门腾出最好的房间来充当实验室,如今当地不仅有条件和能力建设实验室,还能为团队提供最好的住宿条件。
以前不理解水产养殖专业为何被称作“一门非常艰苦的农学学科”,等自己频频出现在位置偏远和环境较差的地方时,朱柏杉才真正理解了所学专业的价值。年,他加入教育部第一批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继续在地处“世界屋脊”的高原湖泊,为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助力。
与很多人对博士生“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不同,生活中的朱柏杉阳光随和,是个热心肠。他协助导师创办运营的“甲壳动物行为学与生态养殖”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