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1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揭晓农民日 [复制链接]

1#

9月23日,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在浙江省嘉兴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主会场揭晓。王占杰、王颖、尤良英、邢青松、达娃次仁、张继新、俞学文、黄磊、蒋洪波、董敏芳十位优秀农民获得年度“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资助。

为激发广大农民创业热情,树立先进典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农业农村部自年起实施“全国十佳农民”遴选资助项目,将其作为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每年遴选十位优秀农民,由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进行资助,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发展,鼓励他们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干事创业、建功立业。近年来,“全国十佳农民”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年度“全国十佳农民”风采展示↑↑↑

1

王占杰:用技术让家乡土地生“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婧

白露至,仲秋到。9月10日,河北省定州市东留春乡东留春村的多亩玉米还有20天就要收获了,风一起,绿色的浪涛掀起了皱褶。定州市禾兴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占杰站在玉米地间的土道上,看着三名机手操纵着无人机,叮嘱道:“注意电线杆和电线,昨天就摔了一架。”一名大个子机手一边应着,一边登上了货车的车顶——站在高处才能从玉米秆子的上方看到无人机的飞行轨迹。

按照协议,禾兴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飞防队”要给附近村庄4万多亩作物喷洒营养液。15台无人机,45个机手已经忙活了3天,一天两顿都在地头吃干粮。连续暴晒,王占杰和机手们的脸颊都黑红发亮。“这次作业,一台无人机每天能喷防-亩地。现在种地,力气就靠这些机器出,人负责技术。”王占杰说。

王占杰最过硬的就是种植技术。行走在田间,他随手撕开一根玉米棒子的绿叶说:“瞧瞧,这棒子的颗粒都长到顶尖了,这说明氮肥用得足。要是肥不足,棒子尖这地方就缺粒儿。”一提到种地,王占杰侃侃而谈——用诱导剂灭虫更环保,根据时节安排每亩地种子的用量,过年前给小麦地浇一遍“过冬水”,有机肥+复混肥的种植方式可减少土壤板结程度,秸秆还田+深耕作业保持土壤活性……

王占杰在地里检查玉米生长情况。资料图

高中毕业的王占杰种植技术全靠自学和实践。年,21岁的王占杰从部队复员回乡,在定州市粮食系统工作。“收入不高但清闲,可我想创业。”经过思想斗争,年王占杰下决心回乡种地养猪。“当时也有亲戚劝我,哪有放弃城里工作当农民的?我说都不当农民,城里人吃啥?当个能把地种好的农民挺光荣的。”王占杰说。

一开始,王占杰种的地一亩只能打-斤粮食,比其他农户少1/3。“人家都笑话我,这地种得丢人。”他不甘心,自己买书看,往农技站跑得特别勤。他家的庄稼,一年比一年长势好。乡里乡亲出门打工,顾不过来的地逐渐流转到他家。

年12月,王占杰牵头成立了定州市禾兴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环节性农业机械托管服务。合作社采取‘多入股、多业绩、多分红’的原则,将松散、单个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农民的地流转出去,一亩地一年收入元钱。托管给我,一亩地年收入超过元。合作社从知名厂家直接进化肥、农药,成本低,而且有条件试种推广最新的品种,比如‘冀麦U80’,每斤麦子比普通麦子贵5分钱。”王占杰介绍。

王占杰还保留着军人气质,他管理合作社要求社员做事踏实、守纪律。“我说耕8厘米就不要耕7厘米,要是谁技术好,能保证亩产斤以上,我听你的。否则,就按我的标准来!”王占杰说,有管理才能有服务质量。合作社目前有多名成员,为4.58万亩土地提供托管服务,作业辐射定州东留春乡、西城乡等地。

粮安天下,“地”是基础,“技”是支柱。合作社持续引入农机大户和农业技术专业人才,总投资已达万元,有机械台。机械投入使用后,累计带动农民每亩每年增收元。王占杰说,现在种地经常和科技打交道。比如,利用北斗卫星作业仪,他从电脑上就能看到合作社的大型农机哪些正在工作,每台农机当天的作业量和每台旋耕机的旋耕深度是多少。“规模经营,降本增收,延伸产业,增加全程机械化服务,这才是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王占杰说。

王占杰保存了一张去年夏收时的照片,他站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里,看着农机收割作业,表情满足祥和。“我有个梦想,继续扩大托管范围,为东留春乡5万余亩土地提供全托管服务,将家乡做成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样板。”

2

王颖:让土特产搭上“网络快车”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慧斌

每天晚上6点,十家子村“村姑进城”直播间都会邀请村民前来推销豆腐皮、有机小米、杂粮、葵花籽油等土特产,通过网络平台让当地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村姑进城”是辽宁省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朝阳县新发永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颖创立的农产品品牌。

年出生的王颖,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当地法院的公务员。然而这份稳定的工作,似乎并不能满足从小敢闯敢拼的王颖。“每次回家,村里的叔叔阿姨们总跟我说,农村发展就盼着年轻人带领大家干事创业奔小康呢,这深深地触动了我。”王颖因此立志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家乡发展。

木头城子镇的露地瓜菜和设施大棚已成规模,盛产豆角、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豆皮、小米、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也闻名遐迩。通过调研,王颖了解到,虽然家乡有很多特色农产品,但长久以来都是散户售卖,收益有限。“我要把家乡土特产做成大产业,帮助农民致富,实现强村富民。”王颖谋划着打造一个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出去。

年,王颖辞去法院的工作,成立新发永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新发永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司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亩种植基地,主要种植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绿色农产品,并建设了农产品加工基地,按高标准统一生产管理。农民在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的同时,还可在公司就业,人均月收入0元以上,公司还吸引20多名大学生返乡就业。

在王颖的带动下,现在全村近一半的土地都种上了经济作物。她带领创建的40座精品冷棚葡萄成了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每年纯利润在万元以上。

王颖在观察新培育的葡萄苗。资料图

“农产品不仅要拓展市场,还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有了品牌别人就能记住你。”为了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年,王颖以自己的头像为LOGO创立“村姑进城”品牌,并在朝阳市开设首家实体店,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建设了朝阳地方名优特色产品电商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品牌农业”模式,“村姑进城”农产品打开了省内外市场,开拓了全国加盟招商机制。

随着“村姑进城”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王颖又在产品包装设计和功能定位上谋划提档升级。针对小米,王颖和她的团队设计出小包装产品,推出适合少年儿童的“宝宝米”和适合孕产妇的“滋补金米”等系列精品小米,让价格翻番,每亩地能增收-0元。村里生产的豆腐皮一直采用传统大锅熬制,手工将豆浆压制过滤,质地细密、味道鲜香滑嫩。但豆腐皮不易运输和储存,他们研究出半熟状态抽真空包装,让村里生产的豆腐皮成为抢手货。

年1月,王颖被选为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她对家乡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规划。离村子不远就有一个高铁站,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契机。她计划将部分农家院打造成民宿,把东北传统民俗和采摘等乡村特色旅游与当地的红山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吸引更多游客来十家子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

尤良英:

践行民族团结为农建言带货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秀萍文/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11连职工尤良英,人称尤大姐,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忙人。

生于年的尤良英,虽然年过半百,但神采奕奕,依旧冲劲十足。9月10日一大早,作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尤良英就风风火火骑上电动车,迎着东升的旭日,赶往阿拉尔边疆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阿拉尔市万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绿色红枣种植基地,在枣园树下展开地头直播,为合作社枣农代言。

不光是在她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联合社的枣园里直播,在她领办的蒲公英农家乐的葡萄架下,在兵团第一师为其开设的“人大代表尤大姐直播间”,在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校园直销专柜里,年以来,尤良英都在见缝插针为农代言直播。“年春节前,我们卖光联合社所有产品。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直播带货让丰收的葡萄销售一空。”说起利用云平台为农直播带货的骄人成绩,尤良英喜上眉梢。

助农直播带货的成功,可谓水到渠成。究其根本,成功实质源于尤良英扎根南疆深耕厚植30年的务农底气和背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进的农业科技生产力。

年,21岁的尤良英从重庆来到新疆拾棉花,随后夫妇俩带着儿子从此扎根南疆。初来乍到,条件艰苦,泼辣妹子吃苦耐劳,硬是跟着阿拉尔当地的兵团职工学会种棉花、种红枣,脱颖而出成为致富带头人。伴随兵团改革,后来又一路成长为种植大户,成就出彩人生。

5年,新疆皮山县维吾尔族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到阿拉尔拾棉花,两人从此结缘,尤良英后来成为维族兄弟口里的好“阿恰”(维吾尔语姐姐)。十余年间,尤良英不仅手把手教会麦麦提图如普种棉花、种红枣的先进技术,还先后出借资金帮助发展生产,最终麦麦提图如普不仅学会兵团先进的打顶等棉花田管技术,学会兵团先进的“三五九”骏枣整形修剪技术,办起农家乐,全家走上致富路,而且成长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村委会副主任,成为兵团先进生产力落户达里格村的示范带动样本。经由尤良英牵线搭桥,年兵团第一师13团与皮山县签订民族团结共建协议,13团每年为皮山县提供棉花、林果业、设施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皮山县则有计划、有组织向13团开展劳务输出。

敢想敢试,一直是尤良英的本色。年,尤良英联合她所在的兵团第一师13团16名职工成立阿拉尔边疆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尤良英”商标,用“善人、善心、善果”6个字诠释品牌内涵,“尤枣”自此诞生。

尤良英在红枣种植基地直播,为枣农代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尤枣”品牌产品销量一路攀升。王新举和豆慧琴夫妻二人都是年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兵团职工,他们告诉记者,加入合作社以后红枣不愁卖了,每年还有分红,年每亩地分红元。年4月,尤良英又带头成立阿拉尔市万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原本各自为政的数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领上联合经营、抱团发展路,集聚红枣、苹果、香梨、葡萄、薄皮核桃、吊干杏等多种新疆特色农产品,经营能力倍增,致力共同打响“塔里木河”等品牌农产品。

这几年,尤良英获得殊荣无数,但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尤良英最看重认真履职。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先后去北京、上海接受履职培训,每年都认真搜集、调研基层意见、建议,积极为三农事业建言献策,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真诚代言,提交的事关三农的代表建议先后涉及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发展特色林果业、支持红枣期货、支持新疆林果业保险等内容,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亲历者、践行者,也为新时代女农民的全面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4

邢青松:强社富民追梦人

李达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陈兵

他是人称“邢代表”的全国人大代表,他是村里的“邢书记”,他是负责推进万亩高效水产生态养殖项目建设的“邢董事长”,他是“固城湖”螃蟹产业的“领头雁”……但大家还是喜欢叫他“老邢”。

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党总支书记,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邢青松。

“带领乡邻共同富裕是我毕生追求!”邢青松这样说也一直在这样做。18岁在老山前线“火线入党”的邢青松,年退伍后,放弃了银行工作的“金饭碗”,回到家乡固城湖边,端起了螃蟹养殖的“泥饭碗”,领着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一条“共避风险、共享品牌、共谋发展、共同富裕”的合作富民之路。

初涉螃蟹养殖领域,因为饲养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足,创业头两年亏损万元给了邢青松“当头棒喝”。有人笑话他瞎折腾,有人劝他放手止损,但在部队淬炼了流血流汗不流泪性格的邢青松咬紧牙关不放弃,他一方面寻求科研院校专家的技术指导,一方面向同行老前辈请教,最终靠品质、品牌、诚信走向了成功。

邢青松开心地展示养殖成果。资料图

邢青松致力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螃蟹+”综合体系。他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6家知名院所合作,组建国内第一家螃蟹研究所;他不断完善螃蟹养殖实时监控体系,示范推广微孔增氧技术,带动提升全区螃蟹养殖水平;他成立“青松电商”,鼓励支持蟹农子女加入电商团队,推进螃蟹深加工项目建设,拉长螃蟹产业链;他建成全省首家蟹文化博物馆,通过省非国有博物馆验收。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村里的蟹农们一直在支持我,他们赊货给我销售,助我一步步开拓市场,他们陪我起步,也陪我成长。”邢青松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己富不算什么,能够带领大伙儿共同富裕,那才真是好样儿的。

8年,邢青松牵头成立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当年底,社员从94人发展到人,带动养殖面积3万多亩;年,他又联合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泰州五市区域内的水产养殖户和水产经纪人共同组建了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成为全省第一个跨区域水产类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目前下设21个水产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3多户,基地养殖面积达14万亩,影响和带动10多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螃蟹养殖市场风险大,稍有不测投入就会打水漂,吃过亏的邢青松对此深有体会。为此,他推出螃蟹保险“全国第一单”,并制定保护价收购机制:市场低迷时,联社以每斤高于市场10%-15%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螃蟹;行情好时,社员可享受联社的二次分红。

走在3公里长的观蟹大道上,一眼望不到边的万亩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十分壮观,不少游客驻足留影。邢青松说,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强社富民不能光靠“养螃蟹、卖螃蟹”一条腿走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老兵,带领大家走好三产融合发展、多渠道增收的路子,他有信心,更有决心。

5

达娃次仁:糌粑香飘致富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鹏

堆龙曲河水缓缓流淌,映衬着雪山、草原,还有河谷两旁的青稞田。风吹麦浪涌,青稞穗飘香。达娃次仁的古荣朗孜糌粑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镇青藏线旁,与堆龙曲隔路相望。

糌粑是“炒青稞面”的藏语音译。古荣糌粑因其历史悠久、醇香可口而闻名雪域高原,在年被列为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加工糌粑的传统手艺。

一进入公司院内,醇香的糌粑香气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达娃次仁淳朴的笑容。中等身材、身板厚实,穿着印有古荣朗孜糌粑有限公司字样工作服的达娃次仁已经50多岁了,话语温和、频频请记者品尝自家的酥油茶和藏鸡蛋。

一打开话匣子,达娃次仁深情地讲述了他和糌粑的故事。

达娃次仁是土生土长的古荣镇嘎冲村村民。“大概是在年,我就在家里建起了小作坊,除了自己加工的糌粑,我还把村里乡亲们的糌粑收购,运到堆龙或者拉萨去卖。”凭着古荣糌粑的金字招牌和达娃次仁善经营、讲诚信、顾乡亲的经营风格,如今达娃次仁的糌粑生意已从家庭小作坊做成了初具规模的公司。保留传统水磨工艺,对青稞原料精挑细选,创新炒制工艺,古荣糌粑在保留传统工艺流程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糌粑色白、细腻,香甜可口,现在古荣糌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已经卖到北京、成都等大城市,甚至还卖到了国外。”达娃次仁说。

达娃次仁在田间忙碌。资料图

古荣糌粑成就了达娃次仁,而达娃次仁也壮大了古荣糌粑的声誉。如今公司已有60多名员工,在西藏拉萨、山南、那曲、日喀则等市建立7家直销店,仅直销店每月就有万斤的销量。年古荣朗孜糌粑年营业收入达万元,净利润达万元。

“二代员工”阿旺益西今年已经29岁了,是古荣镇嘎冲村五组人。7年初中毕业就跟着父母一起在公司打工。“那时候打零工,父母干不过来,我就在边上帮忙。我家里困难,达娃次仁照顾我们,我这种帮手每个月发4次工钱,每次元。”阿旺益西说。从小帮工算起,阿旺益西已经在厂里干了14年,他在这里学会了古荣糌粑制作的全工艺,现在负责西藏直销店的销售工作,每月拿到7元的工资。在年后,阿旺益西的父母不幸相继去世,他和弟弟相依为命,达娃次仁则对兄弟俩更加关心、帮助。“我弟弟阿旺晋美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全是达总出的,学费每年是0元,弟弟毕业后的工作也是达总帮忙联系的。”说到情深处,阿旺益西已是眼角湿润。他说:“我现在可以在市里、区里找个不错的工作,但为了达总,我不愿意离开。”

小企业发挥正能量,阿旺益西一家不是达娃次仁帮助的个例。据了解,他资助的大学生已经有上百名,不只是古荣镇,还资助了堆龙德庆区其他乡镇的学生。在年公司成立20周年的典礼上,他一次性为强巴次仁、岗组、罗珍、次仁群培等67名困难在校大学生捐赠30万元;从年至今为20余名贫困大学生缴纳学费,每年超过8.3万元。

“当初要不是大家相信我、支持我,把糌粑给我来卖,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达娃次仁说,“我要帮着乡亲们脱贫,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富起来。”多年来,他竭尽所能帮扶困难乡亲,公司从创立至今为户群众增加务工及糌粑加工收入达万元,年户均达到5.3万余元。达娃次仁正在用糌粑为乡亲们铺就一条致富路。

6

张继新:

返乡带富村民的“养牛大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钟欣见习记者刘云

安格斯、西门塔尔、荷斯坦……阴山脚下的乌兰布和沙漠一隅,1万多头毛色发亮的牛在蓝天白云下悠游散步。“这个占地亩的沙漠肉牛养殖基地是年建的,近几年我们又新建了2个万头优质肉牛养殖基地。”旭一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新自豪地介绍。

年,旭一牧业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注册成立。在张继新的带领下,旭一牧业飞速崛起,目前已成为自治区肉牛单体养殖存栏量名列前茅的企业。走在企业总部的一处产品展销架前,张继新指着展销架上的冷鲜牛肉、牛肉酱、牛肉罐头等产品,颇有成就感地说:“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所以我们也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尽管已经带领旭一牧业走过10年发展历程,张继新与“牛的事业”打交道的时间却不止于此。3年,抱着“回村发展养殖业,带村民一起致富”的念头,张继新辞去大连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家乡——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和村民们共同创办种养专业合作社。依托中南渠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政府优惠政策,合作社在张继新的不懈努力下逐步发展壮大。年,张继新又抓住本地肉牛养殖市场的缺口,创建了巴彦淖尔市肉牛养殖园区。近年来,在张继新的带领下,旭一牧业有限公司飞速崛起,逐步发展为集种牛繁育、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牧草种植、饲料产销为一体的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张继新在养殖基地查看饲料情况。资料图

除了旭一牧业公司董事长外,张继新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南渠村党支部书记。在做大做强“牛的事业”的同时,张继新不忘饮水思源、依托自有企业带领村民致富。

“公司现在和村民签订了订单养殖协议,企业先把母牛繁育的小牛犊交给农户饲养,等小牛长到4-6月龄左右,我们再以市场价回收。”张继新介绍。目前,中南渠村共存栏0多头牛,每头牛可为农户带来约3元的年收入。提起张继新带领村民致富的经历,64岁的中南渠村村民淡子义有说不完的话:“村里和张书记合作快10年了,自打他当了书记,给我们村的老百姓办了好多实事,尤其是在养牛这方面,给村里带来了很大收益。”

生产有机好牛肉,前提是饲料有保障。旭一牧业就地取材,流转中南渠村土地1万多亩地用于种植饲草,并与企业周边农户签订2万亩青贮玉米及优良苜蓿种植合同。眼下正值青贮玉米收获季节,每天都有几十辆货车满载着刚收的青贮玉米开进旭一的饲料加工厂。从种植基地到养殖产品加工车间,张继新打造了一条绿色产业链。

“现在企业有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专家大院,我们打算到年,实现公司的种业工程计划。”望着身后占地亩的种牛繁育基地,张继新满怀信心描绘着旭一牧业的发展蓝图,“未来几年,我们争取把巴彦淖尔的存栏优质肉牛增加到20万头,带领更多的农民养牛致富。”

7

俞学文:

在绿色发展中让茶叶变“金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钟欣见习记者尹赫尧文/图

“我们武义县有机茶种植面积有一万多亩,有十几个乡镇参与有机茶种植,我们公司就有几十个优质种植基地,面前的是21号基地……”秋雨过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章溪村海拔米的茶山上郁郁葱葱。望着层峦叠嶂中一派生机的茶园,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义县金茗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俞学文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武义县地处浙江省中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作为中国有机茶之乡、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重点茶叶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武义茶叶独特的自然品质。身为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俞学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努力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贡献力量。

作为从山里走出来的农民,俞学文始终对自己家乡的农民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他将自己的经营目标与带动农民增收相融合,把“建设新农村、带领农民致富”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年,俞学文当选为柳城畲族镇青坑村村委会主任,在他带领下,村民积极创办果蔬合作社,开发油茶、毛竹、果园、茶叶等经济作物,村民年人均收入不断增长。

年,俞学文受邀参加贵州茶叶扶贫项目,聘为大方县茶产业发展高级顾问,为贵州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随后,他将成功经验推广至江西修水革命老区,建立茶叶基地,振兴当地茶产业,年直接带动户多名农民增收。

俞学文(右)指导合作社员如何管护有机茶园。

近年来,俞学文打造“公司+合作社+市场+基地+茶农”的绿色产业链,在浙江、广西、江西、贵州、福建等地建立茶园6万多亩,茶叶年销量达多吨,远销欧美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10万多名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与茶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收购保护价”的利益保障机制,提高了村民的种茶积极性,让当地的绿水青山为百姓带来更多收益。

“我们坚持绿色发展20多年,有机茶园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我们的产品,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讲,真金不怕火炼……”多年来,俞学文始终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中茶院、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强强联手,组织实施并完成国家、省市级项目数十项,攻克茶叶种植、病虫害无害化防治、茶叶清洁化生产、新品种开发等课题,获1项发明专利和12项实用新型专利,使茶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茶园亩产效益提升30%以上。

“有了数字化的生产线,我们实现了从‘凭经验做茶’到‘看数字做茶’的转变,使茶产业科技水平得到提高。”俞学文对记者说。年,在数字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俞学文带领公司在浙江全省领跑,投资1多万元建设智慧茶园、数字化加工。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茶园长势监测及采摘预测;实现虫情测报、土壤环境、水肥一体、防冻害预警及管控;实现茶园农事等自动化运行和管理,使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更香有机茶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达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双赢结果。

8

黄磊:土坷垃里种出“金豆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王帅杰范亚旭

白露刚过,秋风渐凉,在河南省正阳县清源街道办事处李通村的田地里,绿油油的花生一眼望不到边。揪起一颗花生,只见籽粒颗颗洁白饱满。“80后”的农场主黄磊,卷起裤腿踏入农田,指着手中的花生说:“农业是个大舞台,我在土坷垃里种出了‘金豆豆’。”

年,受党的惠农政策感召,在外打工近十年的黄磊不顾家人及亲戚朋友的劝解,毅然回乡创业,准备在茫茫田野中寻找致富的商机。当年他承包了亩耕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当年实现亩均收入1元,总收入54万元,扣除成本,当年实现纯收益2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就这样,黄磊便踏上了新农人之路。

尝到甜头的黄磊,更加坚定了搞规模化种植的信心和决心。9年他扩大种植面积,又承包了2亩耕地。为种好耕地,他聘请高级农艺师为技术顾问,并挤时间刻苦自学农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优良品种、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在他的精细管理下,当年种植的小麦亩产达斤以上,较当地农户种植的小麦亩增产斤;种植的玉米亩产斤,较当地农户种植的玉米亩增产斤以上。当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吨,种粮收入达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黄磊加强了与科研育种单位的联系。9年以来,他先后与河南省农科院、驻马店市农科院签订良种繁育合同,将承包的耕地建成绿色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每年为省、市农科院生产优质小麦种子万斤,优质花生种子80万斤。黄磊的家庭农场成为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10万亩以上。

年,黄磊决定调整自家的种植结构,在绿色种子上打起了主意。他依托承包耕地联片、管理方便以及管理经验足等优势,寻找种业公司开展种业合作。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兆丰种业、金粒种业等公司纷纷与黄磊签订了订单合同。

除了粮食作物,黄磊还通过与邦农种业公司合作,种植了2亩高油酸绿色花生——“豫花37”。“豫花37”作为国内唯一中小果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是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团队研发和着力推广品种。黄磊指着脚下的花生说:“这2亩的‘豫花37’只要质量过关,仅一季比普通花生就增收万元。”

黄磊在观察花生长势。资料图

树高千尺不忘根,先富起来的黄磊没有忘记乡邻。年3月,他带领村民成立了黄磊家庭农场,带领村民积极开展小麦、花生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建设了花生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万亩。并通过股份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充分享受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截至目前,该家庭农场带领农户已达4多户,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名,并聘请市、县高级农艺师2人为技术顾问,为农户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9年以来,每年开展绿色小麦、绿色花生技术培训10场次。

此外,黄磊依托家庭农场,每年带动60名贫困人员增加务工收入。年农场带动李通村12户32人实现脱贫,年完成3个村庄25户贫困户脱贫,年带动10人脱贫摘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黄磊对自己的高素质农民之路更加充满信心,他说:“要紧紧抓住国家重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培养青年农场主的机遇,继续经营好家庭农场,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为国家种出更多的粮食,让村民挣更多的钱。”

9

蒋洪波:领着大家干,帮着大家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亚新文/图

年2月,得知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后蔬菜供应匮乏,宁夏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盈丰农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洪波,紧急组织社员采摘5万斤新鲜蔬菜捐往武汉。年7月,郑州发生“7·20”特大暴雨灾害后,他们再一次捐赠了5.6万斤新鲜蔬菜。

问起两次捐菜的缘由,蒋洪波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能走到今天,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一个企业做大以后,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多做公益事业,既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也帮别人渡过了难关。”

年,在各项惠农利农政策的感召下,干了8年化肥批发生意的蒋洪波,联合3名社员组建了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除了给周边农户提供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还从自己的家乡——城关镇小兴墩村流转了亩土地,开始种植西红柿、芹菜、香菜等外销蔬菜。

开始几年还算顺风顺水,最惨痛的打击发生在年。当年的露地西红柿种植面积过大,市场行情下跌,每斤收购价只有0.1元-0.15元。“我们每斤西红柿的种植加采摘成本就0.15元,但又不能不摘,如果烂在地里还会产生病虫害。赔了多万元,可以说血本无归。”蒋洪波说,花钱买到的是对市场行情预估不足,种植技术落后,新品种示范推广不够等教训。

此后,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先后建起了平方米的冷链保鲜车间、座高标准蔬菜钢架拱棚;引进了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等新技术;常年利用实验示范基地对比、展示、筛选适合本地的蔬菜、肥料、农药新品种以及化肥农药减量新技术;建起农民田间学校,每年至少组织10期农民技术培训……

目前,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人,流转土地亩,每年开展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面积8万亩以上,带动社员户均增收1.1万元以上,基地还解决了多人就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与9个乡镇3多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连片种植蔬菜1.6万亩,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间接带动农户4多户,涉及1万多人。

蒋洪波(右一)在芹菜大棚里布置农民拔草。

蒋洪波说:“对于直接带动农户,我们负责提供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农资,提供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签订购销合同,价格高时随行就市,价格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这么大的辐射带动面积,同时也潜存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作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就要敢于承担风险和社会责任,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农户学习先进技术、推广新品种,带着大家学,领着大家干,帮着大家赚,带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共同把外销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乡村振兴。”

小兴墩村村民曹学军家有22亩地,15亩流转给了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元流转费,其余7亩则与合作社签订了蔬菜购销合同,每年他有近天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收入元。“以前这22亩地,我一年忙到头也就收入2万多元,根本没时间打工。现在省事又省心,在合作社打工见识的新品种、学会的新技术也可以运用到自己种的7亩地里。每年土地流转费、打工收入、7亩地蔬菜销售收入加起来超过6万元了,比以前强多了。是蒋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打工机会,增加了大家的收入。”曹学军感激地说。

10

董敏芳:让农民种田更轻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吴砾星杨娟

见到董敏芳时,她身着粉色衬衫、深蓝色西裤,脚踩一双小白鞋,透着一股子干净、干练的气质,完全不像是印象中的种粮人。“自古以来,我们农民种粮都很苦,所以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农民能轻松种田,甚至穿着白球鞋也能干农活。”董敏芳笑着对本报记者说。

正是怀揣着这一梦想,年,董敏芳毅然辞去长沙通程百货店长职务,回到家乡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成立了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岳阳县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从一名城市白领转变成一名新农人。

在董敏芳看来,新农人既要新在思想上,也要新在技术上。“一定要用新思想和新技术,用心做服务,带着农民一起轻松种田、合作共赢。”

为了做好服务,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一个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配备60多台套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设备,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运营方式,实行优良品种、绿色防控、机械化服务、订单收购和品牌销售“五个统一”,为种粮农户实现了“一条龙”式的机械化服务。如今,合作社全托管土地面积超过0亩,半托管服务超过4万亩。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年,为了解决筻口镇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秧苗需求缺口,合作社建起全新机械化育秧基地,解决了循环育秧的难题,同时扩建一座育秧催芽暗室。晚稻育秧则引进旱地育秧新技术,彻底突破了育秧规模瓶颈。目前,丰瑞育秧工厂每季能为2万多亩稻田提供机插秧苗。

从牛耕到机耕,从“栽禾”到抛秧再到机插,从手摇式喷药到“飞防”,董敏芳带领乡亲告别了日晒雨淋的苦和累。“机械化只是我们在现代农业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目前,我们正朝着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迈进,打造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董敏芳介绍。

董敏芳在田间察看晚稻生长情况。资料图

在智能育秧的基础上,丰瑞农机合作社投资万元,以“高效节水灌溉系统”为主攻项目,配套“四情”监测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成了岳阳市首个全过程远程监控、产品可追溯的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基地用水通过沟渠从水库引水,在泵房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泵房抽水机开关通过手机APP端控制。供水管网系统建在地下一米深处,田间供水也由手机APP端操作阀门控制。

智慧农业控制中心,由监控系统搭配气象系统组成,在实现农田生产现场可视化的前提下,实时监测产地的风速、雨量、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光照度等信息。管理员通过控制中心下达指令,通过移动APP端口操作,执行远程一键供水。

作为实现产品全程质量追溯系统的重要环节,智慧农业云平台则进一步对接厂区和基地,实行同步监控。

数字化的智能管理,让种田做到了“脚不沾泥,手不碰水”。在董敏芳引领的新业态下,种田更省工、省力、省心,不再是粗活、脏活、累活的代名词。

尽管种田轻松了,董敏芳却从来没有闲下来过。经三年自考学习,董敏芳去年获得了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文凭,她希望用知识指导实践,给更多农民传授最新的种粮技术。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策划:钟欣

监制:黄慧编辑:陈艺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