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永林青海湖畔的生灵守护卫士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防治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172652.html

近日,电视纪录片《我住江之头》在央视热播,在该片第二集的几个故事中,有一个讲述了吴永林在青海湖畔守护普氏原羚20载的经历。比大熊猫还珍贵的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从曾经的不到只增长到今天的接近0只,这种喜人变化,离不开*府部门、科研人员以及当地牧民的努力,也离不开像吴永林这样长期扎根野生动物保护一线,把野生动物当作孩子一样悉心呵护的管护员。

像吴永林这样的管护员,大多不善言谈,只知道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生态环保事业中。但我们分明看到,在他们身上,有“天地与我并生”的环保情怀,有“万物与我为一”的仁爱精神,也有认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全力以赴、踏踏实实把它做到极致的“一以贯之”精神。

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草原上、森林中作管护员。但我们明白,万类竞自由的野生动物天地,有赖于吴永林们的无私坚守,也有赖于来自你我他的呵护。

董得红

年2月18日,《青海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1个”和“66个”:青海湖畔特别的“团圆”》,介绍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管护员吴永林20年来精心抚育管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原羚保护站救助的普氏原羚由1只发展到66只的故事。

对普氏原羚来说吴永林是值得信赖的。吴永林供图

看完新闻,我不仅感慨万千,回想起近20年来耳闻目睹吴永林一心扑在救护管理工作上,视普氏原羚为自己的孩子的感人事迹。

我从事的是全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年第一次跟着老调查队员们规划从青海湖鸟岛管理站至鸟岛的14公里道路,从那时起,我每年都要去几次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座谈。这些年来,我渐渐与他们都熟悉了,还和有些人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年,在座谈会上多了一位戴着眼镜和*帽,风纪扣紧扣的中年男子,我以为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调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中得知是今年来的转业*人,负责普氏原羚救护管理工作。我私下问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把普氏原羚救护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一个不懂专业的人,能行吗?局领导望着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笑着说,别看吴永林没学过专业,工作可认真了,是他自告奋勇要求到许多人不愿意去的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工作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斑头雁、棕头鸥和鸬鹚等候鸟以及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每年3月,候鸟陆续迁徙到青海湖生儿育女,到10月底又带着儿女们去南方越冬,近5个多月时间青海湖没有候鸟,管理人员也就轻松了,而普氏原羚救护站一年四季天天得有人看护,大年三十也得有人值守,有伤病的普氏原羚需要喂药喂饲料,幼羚要喂奶,天天离不开人。吴永林一心扑在普氏原羚救护管理工作上,买了许多野生动物救护方面的专业书籍认真钻研,并虚心向老技术人员请教,已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

此后,每次去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都要去普氏原羚救护中心,看看那些因受伤或遭母亲遗弃而被吴永林“收养”的幼羚。看到救护中心一只只活蹦乱跳的普氏原羚,一见吴永林就争先恐后地围拢过来,跟着他转,我知道吴永林已经和这些草原上的精灵们融合在一起了。久而久之,我也与吴永林成为好朋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就在省林业局的办公楼内,他来办事时到我办公室坐坐,我每次去青海湖都要到普氏原羚救护中心看看,对吴永林有了更多的了解。

吴永林亲自动手给普氏原羚打针。吴永林供图

年4月,吴永林出生在青海湖东北岸的海晏县银滩乡西岔村。从小他就与青海湖和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记事开始,印在脑海中的是每天太阳升起时父辈们就赶着牛羊在青海湖边放牧,日落时赶着牛羊进圈。等他稍大一点的时候,利用星期天和假期跟着父亲到草原上放牧,绿色的草原上远远地看到一座座褐*色的沙丘,沙丘背后是蔚蓝色的青海湖。在草原上偶尔能看到几只或几十只一群的野羊,从父辈们那里知道那是“滩*羊”。那些滩*羊与他家的羊群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边吃草边抬头探望。当他和父亲赶着羊到达草原深处时,那些滩*羊就一溜烟地跑到高高的沙丘背后,不见了踪影。第二天一早,太阳又升起,当他和父亲挥动牧鞭,驱赶牛羊群走进草原时,又远远地看到一群群滩*羊在草原上安详地吃草。滩*羊始终与他家的羊群若即若离。偶尔在草原的低洼处或沙丘地带,与滩*羊迎面相遇,滩*羊突然遇见人,被惊得四处逃散。吴永林看清了擦边而过的滩*羊的模样,滩*羊并不比自己放牧的绵羊小,大羊体长都在一米以上,肩高约50厘米,公羊长有一对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对弯着。母羊不长角,体型比公羊小。滩*羊全身*褐色,嘴唇黑色,腮帮、四肢内侧、腹部和屁股都是白色,尾巴为棕黑色。

被惊得四处逃散的滩*羊很快又聚拢在一起,由一只体壮的雄羊带头离开,它们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着地时用力后撑,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滩*羊很快不见了踪影,却给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滩*羊的吴永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为自己家乡的草原上生活着如此美丽的野生动物而自豪。

年10月,19岁的吴永林应征入伍,穿上绿*装来到*营。在部队服役18年,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干起,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取得少校*衔。年7月,在消防部队服役18年的吴永林转业,在众多的可供选择的单位中,他陷入了深思。

吴永林参*离开家乡时草原尚未实行承包。后来从父亲的来信中得知家乡的草地被划分和承包。2年后他回家探亲,发现昔日一望无际的草原被人为地拉上网围栏,把滩*羊自由生存的空间隔离开来,使之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种群。听父亲和村庄里的人说,因网围栏高达1.5米,上面有刺丝,滩*羊不能跳跃,在遇到狼等天敌追捕时,滩*羊仓皇逃窜,跳跃网围栏时经常挂在围栏上被活活困死或被狼吃掉。自从听说了滩*羊的生存状况后,吴永林时常为家乡草原上的精灵深深担忧。

转业时,大多数人想办法到好一点的单位去,希望得到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妻子儿女创造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吴永林脑海里浮现的是故乡大地上美丽的青海湖,环湖草原上的滩*羊。他毅然决然选择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后,吴永林了解到,生活在故乡土地上的滩*羊学名叫普氏原羚,是现仅存于青海湖畔的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多年前,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发现这一物种。此后,内蒙古包头、甘肃肃南、宁夏银川、*卡尔求卡荒漠草原、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区东部、青海祁连山地区等地均采集到相关标本。从此滩*羊以普热瓦尔斯基的名字命名,学名叫“普氏原羚”。普氏原羚曾经的家园很大,20世纪初期,曾广泛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和*,种群数量巨大。可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其它省区的普氏原羚已经消失。20世纪末时,地球上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只有只左右,都生活在青海湖周边。生活在青海湖周边的普氏原羚的生存环境也很不乐观,不断扩展延伸的公路,以及各类旅游景点的开发等,导致普氏原羚种群被分割,近亲交配频率增加,种群繁殖率、幼子存活率降低,抵抗力、生存力减弱,故而一旦遇到疾病等灾害,极易造成局部小种群的灭绝。它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羚羊专家组在《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中名列首位的濒危羚羊类物种。动物专家认为普氏原羚比大熊猫和藏羚羊等更为珍贵,若不加以保护,就有灭绝的危险。

吴永林给救护的普氏原羚幼羚喂奶(左一为吴永林,)吴永林供图

吴永林选择了从事普氏原羚救护管理工作。他暗暗下定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普氏原羚保护事业。

吴永林转业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后,起初的工作是和同事们在自然保护区普氏原羚分布范围内开展巡护工作。他们在巡护中时常发现伤、病、残的普氏原羚。大部分是普氏原羚逃避野狼、狐狸的追捕,挂在网围栏上致残,或者是在逃亡中奔跑速度过快,跌进沟里摔伤的,也有刚出生不久被母亲遗弃的幼崽。

年在野外巡护时,吴永林第一次救助了一只受伤的普氏原羚。为了给那些需要长期医治和救护的普氏原羚一个安稳、祥和的家园,年,在省主管部门、地方*府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共同努力下,在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3公里鸟岛附近的一块较为平坦、牧草茂盛的草原上,建立了普氏原羚救护中心,草场面积公顷,用网围栏围起来。把救护后依然带着伤残、不能放归野外的普氏原羚长期饲养起来,避免它们再次受到野狼和狐狸等天敌的伤害。救护中心建成后,吴永林被调配到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做负责人。每当有受伤的普氏原羚被送到救护中心,吴永林和一名叫雅丹增的牧民就一起给它们包扎、打针、喂药。等伤情完全恢复后,再把它们放进救护中心的草原。在救护、治疗救护中心的普氏原羚的同时,吴永林也用自学的救护知识救护野外受伤的普氏原羚。年8月5日,吴永林在甘子河发现了一只腿部严重受伤的雄性普氏原羚,吴永林给它做了接骨手术后精心护理和喂养,康复后它的一条腿有点跛,放归野外容易受天敌捕食,就一直将其饲养在救护中心。

日月穿梭,时光如箭。短短几年间,受到救护的普氏原羚数量不断增加,对有些经过医治恢复健康,能适应野外环境的,就及时放归自然。不能放归自然的许多适龄的雌雄普氏原羚,在温馨的家园里开始谈情说爱,生儿育女。早在年,吴永林救护的一只雌普氏原羚就成功产下第一胎幼仔。那是年,一只幼小的雌性普氏原羚在跨越网围栏时受伤,被一位藏族牧民救下,吴永林和同事一块把它接回来喂养,并给它取名“玲玲”。2年后玲玲长大,到了做母亲的年龄,年8月6日,它诞下了世界上第一只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繁育的普氏原羚幼羚,吴永林给幼羚取名为“陶陶”。救护中心第一只普氏原羚的诞生,给吴永林带来极大的鼓舞。据长期从事普氏原羚研究的专家讲,普氏原羚的人工饲养和繁育非常不易,如果能通过人工繁育的方式建立人工种群,对这个物种的保护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此,吴永林将精力逐步向普氏原羚人工繁育倾斜。

在吴永林和同事的精心饲养与照料下,年和年又各产下一只幼崽。在高兴的同时,吴永林也经历了在产羔季节,因难产普氏原羚母子都死亡的事件,吴永林眼巴巴地看着将要问世的普氏原羚夭折母腹,十分惋惜。他暗下决心,学习给普氏原羚接生。

在短短的时间内,吴永林不但学会了给普氏原羚接生,还自己摸索自学兽医知识,成了一名比较专业的兽医。每次有受伤的普氏原羚送到救护中心,他都亲手包扎、打针、喂药、喂食。救护和繁育成活率也不断提高,到年时,共从野外救护伤、病、残普氏原羚17只,人工繁育12只,救助中心普氏原羚总数达到29只。每年的繁育成功率也不断提高,年繁育6只,年繁育12只(其中一对是双胞胎),年繁殖12只,年繁殖15只,年又繁殖15只,使保护站的普氏原羚达到66只,这为普氏原羚的基因保留、种群恢复、野外放归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救护中心建立以来,还有20多只救护的普氏原羚身体康复后,达到野外放归条件,都成功回归大自然。

除了在救护中心精心救治、饲养、繁育外,吴永林还抽时间参与野外观察、救护、接生等工作。每年7月至8月,普氏原羚进入繁殖期。普氏原羚的产羔地分布在青海湖南岸、西岸、北岸以及东岸长四五百公里的草原地带,这个季节就有狼、狐狸等天敌跟踪普氏原羚,这是难得的观测记录普氏原羚与其它动物如何相处的机会,吴永林十分珍惜。繁殖期间,如果其他巡护队员发现了受伤、落单的普氏原羚,送到救护中心救治,吴永林就来回在救护中心和野外产羔地两头跑。一顶户外小帐篷、一床被褥、一个望远镜、一台照相机、一个煤气灶、一部笔记本电脑是他的全部家当,也是开展监测工作的全部设备,方便面、矿泉水、馒头时常是他的饭食。在野外普氏原羚繁殖区搭起户外帐篷,化身“羊羔奶爸”“接生婆”,整日整夜看护待产的母羚,遇到难产的普氏原羚,他就承担起接生任务,帮助普氏原羚顺利产下一只只小幼崽。年开始第一次给难产的普氏原羚接生,他创造了普氏原羚保护历史上对难产母羚人工接生并获得成功的先例,到年共完成了5次人工接生。

年7月13日,吴永林在开展常规观测时发现一只雌性普氏原羚出现流产现象,马上采取了隔离措施并进行观察。7月14日早晨,一只已经死亡的雌性幼羚脱离母体。下午,这只雌性普氏原羚出现了子宫外流现象。为了保证雌羚的生命安全,吴永林立即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兽医专家取得联系。专家团队立即赶赴现场,对其子宫进行清洗、回位、缝合,成功地保住了这只普氏原羚的生命。

年以来,青海湖水位不断上升,原在鸟岛附近的普氏原羚救护中心的草场被大面积淹没。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制定周密详细的迁地救护工作方案,于年12月进行了抢救性迁地保护工作,将原救护中心的28只普氏原羚迁至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救护。

在新的保护站,在做好救护和哺育工作的同时,吴永林还积极开展普氏原羚的保护宣传工作。年5月“普氏原羚科研宣教中心”在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成立,在两年的时间里,吴永林自己购买照相机,自己照相、采集视频、编辑课件,已成功举办了以《保护青海湖,我们在行动》为主题、以普氏原羚的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宣教活动余期,省内外中小学生、国际留学生等余人次参加了科普宣传学习活动。

坚守青海湖畔20年来,吴永林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普氏原羚的救护和管理工作中,20个除夕夜有19个是和普氏原羚一块度过的,他把那些救助的普氏原羚视为自己的孩子,天天守护在它们身边。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普氏原羚的人工救护和科学繁育实现了从1到66的突破,种群从7个增加到现在的14个,个体数量从不到只增加到接近0只,种群活动范围从起初分布密集的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青海湖流域。在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背后,有吴永林不可埋没的功劳,领导、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普氏原羚奶爸”“青海湖畔护羊人”“普氏原羚接生婆”。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